每個人的自在人生,都在莊子那裡!
人生的根本,是先與自己相處,再與世界交往。
莊子是一位妙人,《莊子》更是一本文思哲思同時達到巔峰的千古奇書,不過大家對他的誤解太多了。司馬遷在《史記》中形容他是很會講漂亮話的人,但司馬遷同時紀錄了一個事實:楚威王願意以國相的重任來託付莊子。莊子的寓言波瀾詭譎,人們大多讚嘆他的神妙沖虛,然而無論他寫得多綺麗,核心意義在於授人以漁,積極入世,自在處世。
莊子的人生選擇在今天仍然考驗著每一個人。
莊子之學講究尊重每個人的天性,需要我們自己去感悟與啟發,他不是要「指明」一條路教人們懵懵懂懂地走上去。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自我,因此對於哪裡才是「明」,見解各有不同,答案又怎麼會相同呢?孔孟學說是一條修好的路,直接指引人們到達某個山頭,莊子則是給予一個工具,讓我們自己修路前往想去的地方:
◆逍遙遊——一切逍遙的本質都指向一個命題:如何回來做自己。
◆齊物論——世間所有事物分為兩種,一種叫外物,一種叫內心。
◆養生主——多自省,養心神,輕名利,求真知,這才像個人。
◆人間世——眾生芸芸,福禍紛紛,看清了生命卻不倉促,見多了人世卻仍動情。
◆德充符——所謂命運,不過是弱者的藉口罷了。
◆大宗師——沒有一帆風順的求道之路,只有百折不撓的成長精神。
◆應帝王——以自己的見解來規範他人的見解,必定會讓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莊學本就是處世之學,關注如何解決問題,當中的哲學邏輯、論述體系與文學表達盡皆完備,目的是要構建一個嚴謹且完善的哲學體系,將它內化於我們心中,思辨自身的處世哲學
見解都有侷限,狀況都會轉化。有新的正解,就有新的誤解。
當人生感到矛盾困惑時,閱讀《莊子》常會讓人有不同的新領悟,此時的新領悟往往與先賢們有所不同,甚至與自己以往的體悟有別——其中必有誤解,然而誤解是通往真理的必經之路,此刻的見解在未來也終將被新的看法疊代。
莊子的故事結構繁複、內容豐滿、想像瑰奇、變化多端,絕不是尋常的街聞巷語。本書以拆解、重塑方式帶你打開《莊子》,思辨自身的處世之道:
→你遵守的仁德我也得遵守嗎?
→世間的善惡有絕對標準嗎?
→生命有限,知識無限,問題的答案只有眼前看到的嗎?
→人要去往何方呢?
……
人一生要尋找自我,又天生喪我,又時不我待,又總有外物干擾,怎麼會不感到茫然呢?
每個人的生存之道都不同,應當智慧地去尋找自己的路。
現在就打開莊子,你的自在人生在這裡。
本書以莊子名篇《莊子.內篇》為底本,對當中汪洋恣肆的思維進行深入淺出的拆解。作者巧妙地將莊子思想與現在的社會環境結合,探討成長、夢想、人際關係等,用清晰易懂的方式讓每個閱讀《莊子》的人都能以自我來進行參悟,從中得到屬於自己的理解,跳脫世俗框架、不陷入他人的見解,讓我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坦然、自在與豁達。
陳可抒
畢業於北京大學,古典文化學者、青年詩人、評論家,在知乎等熱門平臺有很高的知名度,是「讀首詩再睡覺」等熱門公眾號的專欄作家。作者對古典文化和詩歌有很深的造詣以及獨到的見解,常年經營公益組織「可抒詩歌訓練營」,著有《人間逍遙游》、《海子抒情詩全集》等作品。
自序、一位常被誤解的妙人
第一篇、逍遙遊/一切逍遙的本質都指向一個命題:如何做自己。
․寓言——一個故事,寄寓聖言
․鯤是大魚嗎?鵬是大鳥嗎?——一個故事,三重立意
․北冥雖大,豈是囚我之所?——第一種視角:講述者點出問題的內核
․《齊諧》的記錄,成就的記錄——第二種視角:旁觀者只關注成功的光鮮
․大鵬看到了野馬與塵埃——第三種視角:當事者關心成長與未來
․鯤化為鵬的自我總結——第三種視角(續):當事者善於總結經驗
․蜩與學鳩心虛而嘲笑——第四種視角:退縮者慣於自我安慰
․湯以鯤鵬故事為教材——第五種視角:有志者善於抓住要點
․宋榮子猶然笑之,列子猶然等待——故事餘音:天地依然廣闊,猶非鯤鵬所及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逍遙遊立言小結:三種準則,因人而異
․許由拒絕越俎代庖——逍遙遊寓言之一:天下雖大,非吾所用
․藐姑射之山何必爭執——逍遙遊寓言之二:未知之事,非我所議
․不龜手之藥有用還是無用——逍遙遊寓言之三:若有大知,便成大用
․無何有之鄉即是我心——逍遙遊寓言之四:若知天道,便是逍遙
第二篇、齊物論/世間所有事物分為兩種,一種叫作外物,一種叫作內心。
․吾喪我——認識之一:「吾」與「我」的不同
․人籟、地籟、天籟——認識之二:天籟是天道的呈現
․樂出虛,蒸成菌——認識之三:天籟使人喪我
․非彼無我,非我無所取——認識之四:天道之中有我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認識之五:生命短暫,要尋找自我
․人亦有不芒者乎?——認識之六:雖然迷茫,也要前行
․道隱於小成,言隱於榮華——「以明」戒律之一:不可陷於爭執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以明」戒律之二:不可陷於外物之是非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以明」戒律之三:不可陷於思辨之名
․「用」和「庸」的區別——「以明」法則之一:庸而不用
․朝三暮四,和之以是非——「以明」法則之二:兩行其道
․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以成——「以明」戒律之四:不可陷於成就
․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以明」戒律之五:不可陷於言論
․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以明」法則之三: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葆光——「以明」法則之四:大道不稱,大辯不言
․陷於戰爭煩惱的堯——齊物論寓言之一:莫陷於外物
․懵懂無知的嚙缺——齊物論寓言之二:莫陷於他人,莫陷於定見
․勤奮好學的瞿鵲子——齊物論寓言之三:莫陷於學,莫陷於言
․迅速領悟的瞿鵲子——齊物論寓言之三(續):和之以天倪
․人即是影,影即罔兩——齊物論寓言之四:身則物化,心則以明
第三篇、養生主/多自省,養心神,輕名利,求真知——這才像個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養生主旨之一:不妄隨,不妄知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養生主旨之二:緣督以為經
․庖丁解牛,妙在養生——養生主旨之三:遊刃有餘,善刀藏之
․右師參悟天道——養生主寓言之一:天為督脈,人為旁脈
․澤雉不願為王——養生主寓言之二:我為督脈,王為旁脈
․秦失三號而出——養生主寓言之三:生為督脈,死為旁脈
․指窮於為薪——養生主寓言之四:火為督脈,薪為旁脈
․火傳不知其盡——《莊子.內篇》結尾之一:立言為薪,天道為火
第四篇、人間世/眾生芸芸,福禍紛紛,我如薄刃,逍遙而行。
․孔子詰問顏回之行程——人間世戒律之一:道不欲雜,緣督以為經
․內直外虛與內直外曲——人間世戒律之二:困於成心,皆不可取
․心齋勝於一切——人間世法則之一:欲做之事,無心為之
․孔子勉勵葉公子高之行程——人間世法則之二:必做之事,盡心為之
․蘧伯玉教導顏闔之行程——人間世法則之三:待做之事,隨而化之
․螳臂不當車,養虎不觸怒,愛馬不驕溺——人間世戒律之三:不縱於己,不縱於人
․三樣事情,三種手段——人間世立言小結:事有緩急,方法各異,全在於心
․匠石與弟子評價不材之樹——人間世寓言之一:世間總有非議,我心自有堅持
․世人以為不祥,神人以為大祥——人間世寓言之二:世人注重形德,我自支離不材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人間世寓言之三:身處亂世,無用即大用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人間世全篇總結:人道存身,天道修心
第五篇、德充符/命運無常,我自成聖,身即外物,以德充之。
․孔子能夠理解兀者王駘——德充符故事之一:身有缺陷,能成聖人
․子產開始理解兀者申徒嘉——德充符故事之二:身有缺陷,無關悟道
․孔子不能理解兀者叔山無趾——德充符故事之三:心有缺陷,猶如天刑,難以彌補
․孔子看似理解惡人哀駘它——德充符故事之四:才全而德不形
․四個故事,七種符命——德充符故事小結:身刑不足為奇,心刑無法彌補
․有人之形,無人之情——德充符寓言之一: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人故無情——德充符寓言之二:無以好惡內傷其身
․道與之貌,天與之形——德充符全篇總結:身即外物,以德充之
第六篇、大宗師/既有真人之悟,便得真人之道。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大宗師論述之一(前提):先有真人,然後有真知
․真人的定義——大宗師論述之二(法則):天與人不相勝也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大宗師論述之三(阻礙):心有天道,才有江湖之大
․問道之路——大宗師論述之四(方法):道可悟,不可學大宗師立言小結:守真、從天、非物、聞道
․大宗師之路——大宗師立言小結:守真、從天、非物、聞道
․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大宗師寓言之一:勘破生死
․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大宗師寓言之二:無物於心
․孟孫才不哀其母——大宗師寓言之三:不拘於禮
․意而子一心求道——大宗師寓言之四:不拘於過往
․顏回先於孔子坐忘——大宗師寓言之五:不拘於先後
․子桑尚未領悟——大宗師寓言之六:求道之阻礙唯有自己
․逍遙並非唾手可得——《莊子.內篇》結尾之二:不逍遙,則困苦
第七篇、應帝王/縱然你有帝王之術,怎能敵我千般萬化。
․蒲衣子潛移默化——第一層深意:因材施教
․蒲衣子以己為馬牛——第二層深意:未始入於非人
․莊子的隱藏寄語——第三層深意:寫《應帝王》一篇的緣由
․是「德」還是「欺德」?——帝王術要點之一:非人之化,使人逃避
․遊訪天下,還是遊心於淡?——帝王術要點之二:不必求問於人,只需求道於己
․學道不倦,還是遊於無有?——帝王術要點之三:不必勞心勞力,只須立乎不測
․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應帝王立言小結:明王之治,使物自喜
․深不可測之境——《莊子.內篇》結尾之三:人道沒有止境,天道沒有止境
․儵忽鑿竅,渾沌死——《莊子.內篇》真正的結尾:無中生有,有中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