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社會學大師涂爾幹的重要名著
首次為社會學建立經驗基礎
對傳統上認為純粹是個人和心理因素的自殺現象
提供了社會面向的解釋
《自殺論》是涂爾幹的一部重要社會學名著,與《社會分工論》一書的內容十分密切,因為在《社會分工論》最後一部分已對社會分工引起的社會病態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所謂自殺,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並知道會產生這種結果的某種積極或消極的行動,直接或間接地引起的死亡」。自殺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這種現象之所以增多,是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分工的變細所造成的社會病態所引起的。它跟種族、遺傳因素、個人素質、心理狀態、精神病、自然條件、氣候變化無重大關係,或者說關係不大,然而它跟社會環境、其中包括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社會動蕩、改朝換代、工作變遷、生活變化等卻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自殺人數的多少和自殺率的高低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則有所不同。它們與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程度高低和兩性差異關係很大。在這些自殺者中,作者又按照自殺的不同原因,把自殺分為三種類型,即利己主義自殺、利他主義自殺和脫序性自殺。
埃米爾.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與馬克思、韋伯並稱為古典社會學理論的三大家和三大奠基人。生於法國東北部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882年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先後在桑斯等地的許多中學任教。1885-1886年赴德國遊學,深受德國實驗心理學創始人馮特(W. Wundt)的青睞。回國後到波爾多大學擔任社會哲學講師,後來晉升為教授。1896年創辦《社會學年刊》。1902年,他根據社會學研究的不同對象,把社會學分為一般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法律社會學、犯罪社會學、經濟社會學、道德社會學、社會形態學、美學社會學等。同時,他還給社會學下了定義,認為它是一門以比較的方法研究各種社會制度和社會歷程的科學。1902年轉任巴黎大學文理學院時,業已享譽全國,並在該學院擔任教職直到逝世,享年59歲,後法國政府封為國家研究院院士的第一位法國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工論》、《社會學方法論》、《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亂倫禁忌及其起源》、《實用主義與社會學》等。
馮韻文
經歷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第歐根尼》雜誌中文版編委
中國翻譯協會會員
2002年10月,中國翻譯協會表彰為「資深翻譯家」
譯作
《馬克思》、《好萊塢》、《社會老年學》、《新資本主義》
林端(台大社會系教授)導讀
作者序
導論
第一編 非社會因素
第一章 自殺與心理變態
第二章 自殺與正常的心理狀態、種族、遺傳
第三章 自殺與自然因素
第四章 模仿
第二編 社會原因和社會類型
第一章 確定社會原因和社會類型的方法
第二章 利己主義式的自殺
第三章 利己主義式的自殺(續)
第四章 利他主義式的自殺
第五章 脫序性自殺
第六章 不同類型自殺的各種形式
第三編 作為一般社會現象的自殺
第一章 自殺的社會因素
第二章 自殺和其他社會現象的關係
第三章 實際的結論
附錄
一、自殺和酗酒
二、法國各縣的自殺人數(1887-1891)
三、中歐的自殺情況(根據莫塞利的資料)
四、自殺人數和家庭密度(人口數)
五、自殺和財富
六、各年齡組有配偶者和喪偶者按有無子女分類的自殺人數
涂爾幹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