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勳文獻選輯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洪耀勳文獻選輯

  • 難度
    0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洪, 耀勳 ; 廖, 欽彬
    譯者: 林, 暉鈞
    出版社: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出版年份: 2019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洪耀勳是誰?是否有臺灣哲學?何謂臺灣哲學?何以洪耀勳的思想與實存哲學、日本哲學有深刻的關聯?哲學在東亞的接受與發展脈絡和洪耀勳的哲學思想有何關聯?洪耀勳的哲學思想能以何種形式和東亞的哲學發展產生關聯?其哲學思想有何種當代性意義?

本書收錄洪耀勳日治時期的八篇哲學文章,撰寫年代在1934至1943十年之間,其中或隱或顯地援用日本京都學派哲學作為其哲學思索的資源。洪耀勳援引西田幾多郎「我和你」的理論,針對當時哲學發展的脈動,提出貼近當代哲學需求的歷史實存概念。此外,他在探索臺灣文學創作的哲學理論時,亦以實存概念出發,主張新康德學派的價值哲學應與歷史實存形成呼應,藉以超越形而上學的價值世界。實存概念經洪耀勳的哲學探索,使得和辻哲郎的風土論、務臺理作「表現世界的邏輯」、田邊元的「種的邏輯」等哲學資源,以一種「個別、特殊、普遍」的臺灣歷史實存姿態出現,並在異文化的臺灣,得到特殊性的發展。

Who is Hung Yao-hsün? Is there Taiwanese philosophy? What is Taiwanese philosophy? Why is Hung Yao-hsün’s thought deeply related to philosophy of existence and Japanese philosophy?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e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and Hung Yao-hsün’s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what form can Hung Yao-hsün’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b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What is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is book contains eight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ritten by Hung Yao-hsün between1934-1943, when Taiwan was under Japanese rule. These papers show implicit and explicit references to Kyoto School philosophy, which is a resource for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 response to the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Hung develops the notion of historical existence by citing Nishida’s theory of I and Thou. Besides, he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existence a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argues the philosophy of value of Neo-Kantianism should echo the historical real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metaphysical world of value. Hung’s philosophy deepens the concept of existence, and transforms the philosophical resources of Watsuji’s theory of Fūdo, Mutai Risaku’s logic of world expression and Tanabe’s logic of species into Taiwan’s historical reality of “individuality, particularity and universality;” these philosophies developed into a new dimension in Taiwan, a culture alien to Japan.

編校╱廖欽彬
臺灣高雄人。日本筑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哲學.思想專攻)文學碩士、博士。曾任臺灣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現為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Journal of Japanese Philosophy編輯委員、中華日本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哲學、跨文化哲學、宗教哲學、文化研究。出版著作《宗教哲學的救濟論:後期田邊哲學的研究》、《近代日本哲學中的田邊元哲學:比較哲學與跨文化哲學的視點》。

審訂╱張政遠
生於香港。日本東北大學博士(哲學)。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講師、Tetsugaku Companions to Japanese Philosophy編輯、Journal of Japanese Philosophy助理編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編輯委員。曾任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客員研究員、關西學院大學客員助教授、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研究興趣為日本的哲學、思想與文學,出版著作《西田幾多郎──跨文化視野下的日本哲學》。合編著作有Frontiers of Japanese Philosophy 4: Facing the 21st Century、《日本哲学の多様性》、《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哲學──傳統、現代與轉化》、《東亞視域中的自我與個人》、Globalizing Japanese Philosophy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翻譯╱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著作,已出版《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移動的批判:康德與馬克思》,另譯有《源氏物語與日本人:女性覺醒的故事》、《高山寺的夢僧》、《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革命的做法》、《孩子與惡》、《青春的夢與遊戲》等書。

目錄

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總序/洪子偉
編者序/廖欽彬
凡例
導論:洪耀勳與日本的哲學/藤田正勝著、廖欽彬譯

洪耀勳文獻
當今哲學之問題
斷想:地下室人類
悲劇的哲學:齊克果與尼采
藝術與哲學(特別是與其歷史性社會的關係)
風土文化觀:與臺灣風土之間的關聯
存在與真理:對努茲比塞真理論的一個考察
實存之有限性與形而上學之問題
存在論之新動向

解說/廖欽彬
洪耀勳文獻列表
洪耀勳年譜與日本、歐洲哲學動態
後序/志野好伸
編者後記/廖欽彬
徵引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