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爾以柏拉圖的《理想國》為雛形,取其小國寡民、階級分工和公有財產的理念,在《烏托邦》中構築一個非基督教的、共產的城邦國,以理性為治國的上綱原則。除了哲學與政治學的思辯,《烏托邦》亦藉文學性的虛構,將抽象的理念納入當時盛行的旅行文學的敘事框架中。
摩爾筆下的烏托邦強調教育,用以培養公民道德,以今天的說法就是利用國家機器來鞏固群體意識,這正是傅柯 (Michel Foucault) 等人所要顛覆的權力宰制。因此烏托邦揭櫫的理想對二十一世紀的多元讀者有何啟示,必然是一則弔詭的習題。
作者簡介
湯瑪斯‧摩爾,於1478年出生,1535年被國君亨利八世下令處死,近60年的人生學仕兩順,不僅是傑出的律師、也是當時英國人文主義學者的領袖。他曾多次出任公職,官拜宰相,但因拒絕承認亨利八世為「教會之至尊」而去宰相職,遭囚禁於倫敦塔,終以身殉教。1935年受羅馬天主教會尊為聖徒。摩爾著作多以拉丁文寫成,尤以《烏托邦》一書傳世,其餘著作包括將古典希臘作品譯為拉丁文、神學論述,以及英文詩歌等。
譯者簡介
宋美王華,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碩士,美國布朗大學英美文學博士,主修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諷刺詩與小說發展史)。曾任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
著有《十八世紀英國文學-諷刺詩與小說》和中英文學術論文多篇,譯作散見國內期刊雜誌。
譯序:湯馬斯.摩爾的世界與視界 i
依拉斯默斯致弗羅班函 1
博岱致盧普斯特函 3
烏托邦讚詩兩首 8
翟理斯致卜茲萊頓函 10
摩爾致翟理斯函 13
烏托邦
第一部 臻於至善的國家 21
第二部 國家的至善境界 59
傑登浩華評《烏托邦》 129
戴薛瑞佛評《烏托邦》 130
摩爾致翟理斯函 131
附錄
參考書目 134
摩爾年表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