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耶阿本德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費耶阿本德

Paul Feyerabend
1924CE 1 月 13th to 1994CE 2 月 11th
Vienna, Austria

奧地利裔哲學家,生於維也納,從小就聰穎過人。從他求學的經歷看來,他的個人興趣相當多元,大學時學過唱歌、表演、歷史、社會學、物理學,最後拿到的學位卻是哲學博士。雖然他日後以哲學家的身份聞名於世,但他偏好自許為表演者。他在 1951 年拿到博士學位後,申請了劍橋,打算去英國追隨維根斯坦。但維根斯坦於當年過世,他轉而去倫敦政經學院、師從波普爾,研究量子理論和維根斯坦的哲學。

費耶阿本德生於維也納,從小就聰穎過人。從他求學的經歷看來,他的個人興趣相當多元,大學時學過唱歌、表演、歷史、社會學、物理學,最後拿到的學位卻是哲學博士。雖然他日後以哲學家的身份聞名於世,但他偏好自許為表演者。他在 1951 年拿到博士學位後,申請了劍橋,打算去英國追隨維根斯坦。但維根斯坦於當年過世,他轉而去倫敦政經學院、師從波普爾,研究量子理論和維根斯坦的哲學。

1958 年,他成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的訪問講師,並發表了他早期的兩篇重要文章:“An Attempt at a Realistic Interpretation of Experience”,  “Complementarity”。在這兩篇文章當中,費耶阿本德基於他所熟悉的否證論觀點反對實證主義,並採取科學實在論 (scientific realist) 來看待理論和經驗之間的關係。

他後來的思想發展是批判波普爾的科學哲學觀點,以「反對方法」、「無政府主義」、「相對主義」、「怎樣都可以」 ( Anything goes! ) 等觀念而聲名大噪。儘管他對科學的批判有所缺陷,然而他的哲學著作分別對不同群體的哲學家,邱其蘭夫婦 (Paul and Patricia Churchland)、Cliff Hooker、 范佛勞生、, and John Dupré. 、羅逖等人產生了影響。此外,他的相對主義、社會建構主義和明顯的非理性主義色彩,在社會研究領域上也對社會科學家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分享

相關人物

Imre Lakatos, 1922–1974
Lakatos
Daniel Dennett (1942-2024)
Dennett
哈金 (Ian Hacking)
Hacking
Vienna, Austria
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