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利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David Hartley, 1705 – 1757

哈特利

David Hartley
1705CE 8 月 8th to 1757CE 8 月 28th
Halifax, England

英國醫生與哲學家,其一生致力於將醫學與哲學結合。他的哲學貢獻主要體現在《人類、其結構、其職責及其期盼之觀察》一書中,該書提出「聯想」理論,將意識與情感根植於神經生理學,並建構了一套動態的道德心理學,闡述人類如何透過學習與靈性成長來達到普世救贖的終極期盼。

哈特利是《人類、其結構、其職責及其期盼之觀察》一書的作者,這本書綜合了神經學、心理學與靈性學 (spirituality)。

作為一門科學,《觀察》奠基於神經生理學,將意識視為神經生理學的基礎,並將心靈視為大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書中對「聯想」這一核心概念進行了獨特的處理,該概念在其他英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中也廣受討論。首先,「聯想」一詞指的是產生「觀念」的生理過程;其次,它也指稱知覺、思想和情感互相連結、融合或分離的心理過程。根據這種方法,哈特利對我們如何學習和執行熟練的動作提供了新穎的解釋,這部分的人性面向在哲學著作中常被忽略。這些動作包括言語,乃至科學探究的進行。

道德心理學的核心是一種六種情感模式的類型學:想像、抱負、自利、同情、神愛和道德感。這六種模式共同描繪了一幅圖景:人類由他們所經歷的「智性」快樂和痛苦所驅動和引導。這六種模式是生成性的,例如,想像「塑造」了抱負;它們也是控制論性的,例如,同情「重新塑造」了自利。這幅圖景是動態且目的論性的。例如,一個以抱負為「主要追求」的人會發現,這個追求本身必然會帶來滿足和不滿。抱負無法解決其所產生的問題,因此將人推向享樂主義經濟學,即自利;而當自利追求所產生的問題也無法解決時,此人可能會將其「主要追求」進一步轉向一種以同情為基礎的全新自我感,這反過來又會引導此人重新評估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利。

關於我們的「期盼」,哈特利設想在「事物的真實體系中」,「大自然的聲音是一曲普世的歡樂與狂喜合唱」,而在其中,我們的「期盼」可以基於普世救贖的保證而安息:所有人都將最終「分有神性,可愛且令人喜愛,神聖而幸福」。在這一點上,《觀察》呈現了一種原創的靈性成長模型,描述了隨著個人同情和神愛的增長,自我如何形成並轉化——簡單來說,就是學會愛,既愛他人也愛上帝。

哈特利的綜合理論基於兩個核心概念:「哲學必然性」和神聖因果性。鑑於形成當下時刻連結點的「身體和心靈的先前環境」,「一個人不能對行動 A 及其反面 a 採取無差別的態度」。儘管如此,「既然上帝是萬物的因,…祂也必然是物質世界中所有運動的因」。這兩者共同為那些致力於宗教和社會改革的人提供了保證。我們就像生活在一個充滿物理、社會和認知事件的海洋中的魚,但這個海洋閃爍著光芒。只要淨化海水,光芒便會透射出來。

哈特利是一位英國聖公會牧師的兒子,於 1705 年 6 月出生在約克郡的哈利法克斯附近。他出生三個月後母親去世,十五歲時父親也離世。在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後,哈特利在伯里聖埃德蒙茲、倫敦和巴斯行醫,並於 1757 年 8 月 28 日在巴斯逝世。他結過兩次婚:1730 年與艾莉絲·羅利結婚,艾莉絲於 1731 年分娩其子大衛時去世;1735 年與伊莉莎白·派克結婚,儘管遭到她富裕家庭的反對。這對夫妻育有兩個孩子,瑪麗和溫科姆·亨利。儘管嚴重受膀胱結石之苦,哈特利仍過著充實而活躍的生活:他行醫、從事數學研究、尋找「結石」的治療方法、投身於知識和慈善事業,並撰寫了《觀察》。在他去世兩天後,《倫敦晚報》指出:「窮人對他的逝世深感哀悼。」

分享

相關人物

Bacon
Hume
Thomas Hobbes (1588–1679)
Hobbes
John Locke (1632–1704)
Locke
Mill 彌爾
Mill
Berkeley
Halifax, England
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