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讀者的哲學書,45週年紀念版
全球暢銷超越500萬冊,27國語言翻譯
關於生命中的不安,如何面對、如何抉擇、如何妥協,
跨越多個世代的人們都在這部經典裡找到各自的答案。
本書是半世紀以來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作品之一。 ──《時代雜誌》
奇特而美好……讀來清新動人,數十年如一日。──《紐約時報》
一本輝煌的巨著……每個人都應一讀。──《衛報》
★ 獲選《時代雜誌》7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書籍
★ 《倫敦電訊報》、BBC評為「史上最多讀者的哲學書」
★ 《時代雜誌》、《紐約客》、《紐約時報》、《衛報》……媒體一致盛讚
一場盛夏的摩托車之旅,是探索,也是歸途,
引領不同世代的人們直視內在的衝突與恐懼,
尋找與自己、與世界的相處之道。
「我,是什麼樣的人?」
1970年代的夏日,「我」與11歲的兒子克理斯從明尼蘇達出發,打算騎乘摩托車橫越半個美國,一路飽覽景色至加州海邊。在這趟為期17天的旅程裡,「我」發現,過往因鑽研哲學導致精神分裂的回憶就如鬼魅般緊緊跟隨。為了安撫過往的靈魂,「我」決定好好面對過去、面對自己的恐懼,並試著完成早已遺忘的哲學理論……
羅伯.波西格曾是早慧的科學研究者,15歲即進入大學研讀分子生物學,卻對制式科學方法產生質疑。他將目光轉向哲學,依然得不到答案。於是,他離開學院,到印度接觸東方思想。他開始離群,走進山林,獨自思索……
他被判定為精神分裂,被迫接受不人道的電痙攣療法。他喪失了一切身外之物,金錢、地位、婚姻、公民權,也遺忘了一部分的記憶與個性。
出院後,波西格與兒子克理斯進行一趟橫跨美國的摩托車之旅,寫下這本《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他以細膩的觀察,描繪沿途的濕地、沙漠、小鎮、森林,更無懼地踏上過往的足跡,從殘缺的筆記,一片片拼湊被埋葬的記憶與哲學理論──「質素的形而上學」。
他爬梳自蘇格拉底以來的西方哲學,修辭、邏輯、理性、唯物論、唯心論……試圖在古典與浪漫、科學與藝術、主體與客體之間尋求整合之道。他以旅途中最實用、最實在的摩托車維修,闡述屬於科技的和諧與美感,教導我們如何在科技生活中獲得寧靜與美好。
跨越心靈與物質的鴻溝,他為整個世代的科技無望感尋求解答,也為自己找到一條回家之路。
跨越世代的意義──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首次出版於1974年,出版前曾遭到120多家出版商拒絕,出版後迅速創下銷售奇蹟,長踞暢銷榜,至今依舊是美國哲學的入門讀物。
70年代,正值美國經濟富裕,但社會文化極度不滿物質成就的年代。波西格在書中探討心靈與科技的距離,思考真正的價值,讓這些想捨棄物質成就的人得以擴展成就的意義,迅速引起共鳴,奠定了這本書的經典地位。
理性帶來科學與科技的高度發展,但人心的迷網與焦慮卻從未止歇,經過近半個世紀,這仍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在社會變遷的轉折處,甚至是人生不同階段的轉折處,我們都會再次困惑,渴望新的可能。
羅伯.波西格Robert M. Pirsig(1928-2017)
美國著名哲學家及作家。
1928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早慧的他15歲即進入明尼蘇達大學主修生物化學,他對科學很感興趣,卻對科學方法產生質疑,為此飽受抑鬱症的折磨而遭到退學。18歲時,波西格隨美軍駐紮韓國,在那裡的所見所聞讓他對東方哲學萌生興趣。退伍後,回到明尼蘇達大學,取得哲學學士與新聞學碩士學位,期間曾赴印度貝拿勒斯印度大學修讀東方哲學。
在追尋真理的過程中,他苦於西方與東方、科學與藝術、物質與精神這種二元對立性帶來的衝突與矛盾,他試圖尋求整合之道,發展出「質素的形而上學」(Metaphysics of Quality)。但因理論不受學院認可,以及個人內在的衝突,讓他走向精神崩潰。被醫生診斷為精神分裂後,在1961年至1963年間長期住在精神病院,被施以28次電痙攣療法。
出院後,波西格轉而尋求以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他的理論。1968年,波西格致信122家出版商,宣告他打算寫一本關於心靈與科技之間鴻溝的書,僅獲得一家的回應。1個月後,他與長子克理斯展開為期17日的摩托車之旅,在這段旅程裡,他反思人與世界的關係,回溯過往與研究,完成本書《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出版後,迅速創下銷售奇蹟,攻占美國暢銷榜長達十年,被譽為史上最多讀者的哲學書籍。
2017年逝於緬因州家中,享年88歲。
宋瑛堂
台大外文學士,台大新聞碩士,波特蘭州立大學專業文件碩士,曾任China Post記者與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
譯作包括《大騙局》、《數位密碼》、《斷背山》、《人魔崛起》、《冷月》、《永遠的園丁》、《幸福的抉擇》、《蘭花賊》等書。
內文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