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還是要過母親節?台南場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讀書會】《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還是要過母親節?台南場

時間與地點
時間: 2019-05-05 (周日) 14:00
地點: 大風堂咖啡

仔細檢驗過子女為什麼欠父母什麼的種種可能,我們或許可以更自由、更無束縛地面對彼此。因為我們便會知道責任在哪裡、自由空間有多大。愛與關懷不希望被人硬性規定,它們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禮物。

——Bleisch, B., & 布萊許 芭芭拉. (2018).  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 p.31

經典名片《誰來晚餐》(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1967) 中,男主角的父親為了阻止他與女主角結婚,細數自己當年為了拉拔男主角長大、成為醫生而付出多少辛苦。他的父親主張,為了償還養育之恩,男主角應該聽父親一次,打消與女主角結婚的念頭...。

在李安導演的作品《喜宴》之中,男主角一開始順從父母的意願而和女主角在美國「假結婚」,但是堅持婚禮從簡、不擺婚宴。幾個人在餐廳吃著餐點的時候,父親的老部下、也是餐廳的老闆了解了狀況,居然當著大家面指責男主角這種無法滿足父母期待的作法就是「不孝」、對不起父母的栽培。面對旁人介入家務事,男主角竟也面有愧色、無法反駁...。

親子關係看來簡單但說來複雜,家庭生活更是自成一個有別於社會生活的小宇宙。東西方文化上雖有差異,但皆有「子女該償還父母養育之恩、滿足父母期待」的觀念。甚至在法律上,無論親子關係實際上如何,子女會有奉養或送終的義務。在芭芭拉‧布萊許 (Bleisch, B.) 所寫的《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一書中,她用哲學的思考方式,詳盡地分析「欠債」或「報恩」的觀念,指出這樣的債務關係並不存在,而若用債務觀念來理解親子關係,在各種方面都會有不良的影響。

人家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這本書的主張是否過於個人中心,因此忽略了父母對子女的付出與犧牲呢?不過想一想,感激這件事一定要建立在「欠債」或「虧欠」的觀念上嗎?不欠父母,子女就不需要感謝他們了嗎?而回報父母的方式與界線又在哪裡呢?我們有責任去滿足父母對自己選擇配偶、婚禮、生育、職業,乃至奉養與探望的種種期待嗎?

如果你對以上的問題感到好奇與困惑,歡迎在母親節前夕來參加這場讀書會,和我們一起閱讀本書,談談彼此的想法。

本月選書:Bleisch, B., & 布萊許 芭芭拉. (2018).  為什麼我們不欠父母?!.

這次的讀書會,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 我們是否僅因為身為子女的身份而對父母負有虧欠與償債的義務?這樣的「債務」可能會是什麼?
  • 親子關係的本質為何?一定是建立在血親關係上嗎?這樣的關係可以像是朋友或同事關係嗎?
  • 感恩之情一定來自虧欠嗎?無論成長過程有多少矛盾衝突,我們都對父母有感激的義務?感激是一種責任嗎?
  • 孝順的觀念是否建立在債務的觀念上?如果我們不欠父母,是否就無須關心他們、滿足他們的期待呢?
  • 什麼叫作「好孩子」?好孩子等於「乖孩子」嗎?

活動資訊

導讀人:鄭凱元(中正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19 / 5 / 5(日),下午 2:00 - 5:00

地點:大風堂咖啡(台南市東區東和路159巷29 號)

費用:

  • 早鳥票: 300 元/人  ( 2019/ 4 / 9 ~ 4 / 28 發售 )
  • 單場讀書會: 400 元/人  ( 2019 / 4 / 29 ~ 5 / 4 發售 )
  • 半年套票: 1,500 元/人(購票日起一年內可選擇參加 6 場次)
  • VIP:僅限前此已購買半年套票者使用報名,需審核

報名方式:活動通線上報名(或見下方線上報名表)

名額:12 人

退費說明:本活動不退費,活動期間因故無法參加者,可提早聯絡主辦單位轉讓票卷給他人使用。

報名截止:2019 / 5 / 4 23:50 或額滿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