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如何避免教出聰明的蠢人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如何避免教出聰明的蠢人

參觀學校一天,我跟職員對談後產生一種印象,那就是這所學校的策略如實奠基於穩健的心理研究,確保每個科目都納入更精密複雜的推理,同時又不會犧牲學術的嚴謹度。校長賈姬.布萊恩(Jacquie Bryant)向我表示:「學生不去面對具挑戰性又複雜的課程,就無法實踐智德。除非我們有寫作與意見回饋的環節,否則就無法評估學生理解得有多深,這兩者相輔相成。」

您在這裡

難度:
1

文 /  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

我在洛杉磯加大跟畢約克夫婦會面後,參觀了附近的一所學校。該所學校位於加州長灘市,採用實證智慧原則教學,可說是全面嘗試實證智慧原則的單一機構。

該所學校的名稱是智德學院(Intellectual Virtues Academy),是傑森.貝爾(Jason Baehr)的構想。貝爾在洛杉磯的羅耀拉瑪麗蒙特大學(Loyola Marymount University)擔任哲學教授,研究重心是「德性知識論」,即探討智識上的謙遜、好奇心、開放的思維等人格特質在哲學上的重要性,而這類特質都是良好推理能力的要件。近來,貝爾和一些心理學者攜手合作,共同研究智識上的謙遜。

智德學院創立時,貝爾關注的重點向來是純理論性的。不過,同為哲學家的友人史蒂夫.波特(Steve Porter)打電話給他以後,他的想法才有所改變。波特聽到廣播新聞節目談到歐巴馬夫婦替女兒挑選學校的報導,恰好提到「特許」學校的情況。所謂的「特許」學校就是州政府資助的學校,但會視校方的教育願景與課程,交由私人管理。

這兩位哲學家都有小孩,於是波特建議,何不設法創立自己的特許學校?兩人開始定期在咖啡館會面,討論要怎麼應用教學模式,刻意培養好奇心這類的智德。貝爾對我說:「那不是附加的、課外的課程,一切的重點在於我們可以怎麼幫助學生增強這類特質。」

我一踏入校園,就感受到他們的願景。每間教室的牆上都寫著九項「主要德行」,智德學院認為這九項德行是優秀思考能力與學習的要件。此外,旁邊還加了一些標語。這九項德行可分成三大類:

著手開始─

  • 好奇心:納悶、深思、提出疑問的性格,渴望理解及探索。
  • 智識上的謙遜:願意坦承局限與過錯,不在乎智力位分或威望。
  • 智性上的自主:主動且自我導向的思考能力,有能力為自己思考及推理。

妥善執行─

  • 專心一志:樂意「親自參與」學習過程,保持專注不分心,努力留心並投入其中。
  • 智性上的謹慎:留意並避免智力上的缺失與過錯,努力達到準確度。
  • 智性上的透徹:可尋求解釋、提出解釋,不滿足於純粹表面的現象或簡單的答案,探究更深的意義與理解。

因應挑戰─

  • 開放的思維:有能力跳脫框架思考,公正真誠地聆聽對立的觀點。
  • 智性上的勇氣:面臨恐懼(包括害怕丟臉或害怕失敗)時,仍樂意持續思考或溝通。
  • 智性上的毅力:願意迎接智性上的挑戰與辛苦,持續專注不放棄。

如你所見,智識上的謙遜、開放的思維、好奇心等德行,跟葛羅斯曼在最初的研究中涵蓋的優秀思考能力一模一樣;「智性上的謹慎」和「智性上的透徹」,跟第六章探討的疑心的養成比較有密切關係;同時,「智性上的勇氣」、「智性上的毅力」、「智性上的自主」,則落實了史提格勒與畢約克夫婦所謂的刻苦與困惑感的概念。無論你對智德學院的教育模式是否感興趣,這些模式都是很好的心理特質清單,是聰明避開智商陷阱的法則。

老師與家長在每週的「輔導課」把這些概念教給孩子。比如說,在我參訪期間,輔導課的內容是探討「有成效的聆聽」,師長鼓勵孩子反省自己跟他人的談話方式。師長會請孩子思考,對話時展現出的一些德性(例如智識上的謙遜或好奇心)具備哪些優點。有一點很關鍵,孩子還要思考,在哪些情況下展現這些德行可能不恰當。課程結束後,全班聽了一集《美國眾生相》(This American Life)。這集的 Podcast 節目講述小女孩羅西的真實人生故事,她很努力跟工作狂物理學家父親溝通。這是跟觀點取替(指一個人能了解別人的意向,即同理心的表現,能超越自我中心的觀點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並能細心觀察他人感受。)有關的練習,全都是為了讓孩子更懂得分析反省自己的想法。

除了前述詳盡的課程外,學院還把德行納入傳統學術科目的教學當中。例如,輔導課後,我參加了凱利.諾保(Cari Noble)教的七年級課程,學生年齡介於十二歲至十三歲。學生正在學習多邊形內角的計算方法,老師並不是當場教導原理,班上學生必須辛苦想通當中的邏輯,自己想出公式。這項教學策略讓我聯想到史提格勒描述的日本課堂。之後,我參觀英文課,學生在討論音樂欣賞,課堂內容包括了指揮家班傑明.詹德(Benjamin Zander)的 TED 演講,詹德討論自己學鋼琴時碰到的困難,這再度宣導了以下的概念:「在智力上經歷辛苦,是進步必經的過程」。

一整天,老師也做了德行的「好榜樣」,只要沒有立刻知道答案,就馬上承認自己的無知,這就展現了智識上的謙遜。有什麼突然引得老師對新方向感興趣,就是在展現好奇心。正如杜維克、恩傑、蘭格所證明,這類微妙的信號其實能讓孩子做好思考的準備。

參觀學校一天,我跟職員對談後產生一種印象,那就是這所學校的策略如實奠基於穩健的心理研究,確保每個科目都納入更精密複雜的推理,同時又不會犧牲學術的嚴謹度。校長賈姬.布萊恩(Jacquie Bryant)向我表示:「學生不去面對具挑戰性又複雜的課程,就無法實踐智德。除非我們有寫作與意見回饋的環節,否則就無法評估學生理解得有多深,這兩者相輔相成。」

根據我的觀察,跟一般青少年相比,該所學校的學生的後設認知─亦即孩子對潛在思維錯誤的覺知及更正錯誤的能力─似乎更為先進。

家長對學校肯定留下很好的印象,有位家長輔導員娜塔莎.杭特(Natasha Hunter)在輔導課時對我說:「很好。我們一堆人成為大人後了才學到這些,如果真有學到的話。」杭特也在當地學院教書,她看到孩子們這麼小就懂得精密複雜的推理,覺得振奮不已。「我認為這個階段必須要教批判性思考。不然,等他們接受完公立學校教育再來上我的課,思考程度卻達不到我們的要求。」

學生的學業成績就能證明。第一年,智德學院的分數名列長灘聯合學區的前三名。二○一六至二○一七學年度,在全加州的學業成就測驗,智德學院有超過七○%的學生達到預期標準,而整個加州的平均是五○%。

對於這番成就不能過度解讀,仍必須謹慎看待。學校教職員主動積極,全都致力維繫學校願景,智德學院是唯一一所做到的。我跟許多心理學者談過,他們都表示成效高的教育改革有可能很難促成,即使如此,智德學院使我得以一窺西方教育能以何種方式培養思考模式,這對成人生活所需的推理能力至關重要,一整個新世代都有望變成更聰明的思考者。

※ 本文為出版社提供之文摘,摘自Robson, D. (2020).  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 pp. 292-298。

《商業周刊》出版部成立於 2010 年,引進國外重要財經著作、記錄臺灣重要觀點。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