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何謂「聖人」? | 哲學新媒體
泛哲學

何謂「聖人」?

以《孟子》的文獻談起
「聖人的墮落」是否能夠貼切的形容緬甸民主領袖翁山蘇姬消極處理羅興亞人遭受鎮壓的處境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知道「聖人」的意思為何。在儒學當中,最期望的人格形象就是聖人。聖人一詞,...

您在這裡

難度:
2

前言

1991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 (Aung San Suu Kyi),為了爭取緬甸人的人權問題,以及試圖將緬甸的政體從軍政府體制轉變民主政體,作出許多重要的貢獻,所以得到諾貝爾委員會的肯定。並且在 2015 年的緬甸民主選舉大選上,成為緬甸民主政府的實質領袖1,並持續爭取民主制度落實於緬甸,使得大家都深信翁山蘇姬的人權鬥士的人格典範

然而,在 2016 年因為羅興亞人慘遭緬甸軍方無差別鎮壓的問題,使得國際撻伐,大家都希望翁山蘇姬能夠阻止這樣的人權壓迫,但是翁山蘇姬卻沒有積極回應或保持沉默,大大重創翁山蘇姬的人權鬥士之形象,甚至有媒體以「聖人的墮落」形容翁山蘇姬2,但為什麼翁山蘇姬選擇消極的態度?以及聖人的墮落是否能夠貼切的形容翁山蘇姬的處境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知道「聖人」的意思為何。

在儒學當中,最期望的人格形象就是聖人。聖人一詞,最簡單的定義即是最高的理想人格之概念,但怎樣的人才能是最高的理想人格?依儒學思想,最高的理想人格典範以孔子作為代表。在《孟子》有一段相當著名對於聖人的描述: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3

伯夷、伊尹、柳下惠和孔子, 孟子認為這四位是著名的聖人。孟子依據古書記載,將他們分成四種聖人的類型,分別為 : 聖之清者,即所謂如水流般清澈而專一者;聖之任者,即所謂任重道遠之責任感十足者;聖之和者,即能夠順應時空環境的變化而符應者;聖之時者,即以「仁義」作為時空環境之變化而權變者。雖然孟子看似並列陳述四位聖人,但實際上,孟子認為孔子是「集大成」者,故而仍是以孔子作為真正聖人的典範。依是,本文借助孟子的思考,將四位聖人區分成偏聖全聖4,進而幫助我們理解儒學的聖人觀念。

聖之清者:伯夷

要認識伯夷,必須連同他的弟弟叔齊一起提及,伯夷、叔齊是兩位兄弟,他們原本是商朝的諸侯國(孤竹國)的繼承人,但是當時候他們的父親想傳位給弟弟叔齊,而不是傳位給作為兄長的伯夷,所以導致了究竟要以他們的父王心願為主,還是以宗法的嫡長子繼承制為主的道德兩難困境,最後,伯夷、叔齊兩人選擇第三條路;就是逃離孤竹國, 將原本看似封閉的道德兩難,直接打破,不落入兩難選項。

孟子進一步將伯夷稱為聖之清者,因為伯夷能夠做到「治則進,亂則退」5的聖人典範,依據宋代經學大家孫奭的解釋6,所謂的治則進,亂則退,即是天下是正道時,就求官輔佐君王,如果天下無道,就辭退歸於鄉野,不會眷戀其位,所以被稱為聖之清者,此清是流水清澈之意,表示伯夷作為一個如流水一樣清澈的聖人典範。

但是本文認為,雖然孟子將伯夷稱之為聖人,可是這仍只是「偏聖」,那這是為什麼呢?這就要牽扯到一個關鍵的人物,即是武王。我們都知道武王伐紂的故事,紂王是商代最暴虐的君王,但即便是最暴虐的,但他仍是當時候的天子,而伯夷是商代的臣子,所以當武王伐紂的時候,伯夷是跑出來反對的。甚至最後武王完成了伐紂,而改立周朝,伯夷拒絕吃周朝的食物,最後絕食而死。

雖然此點上我們可以看到伯夷的高風亮節,但是我們要知道,孟子是贊成武王伐紂的,因為孟子說過「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7,此是有人詢問孟子武王伐紂的合理性,因為在古代臣子莫逆君上是大忌,但是對孟子或甚至儒家而言,天子若德不配位,亦不能稱之為天子。紂王暴虐在先,所以他已經失去身為天子的資格,而成為一個凡夫,所以武王伐紂,只是殺了一個凡夫,而不是殺了自己的國君。因此,武王伐紂有其合理性。從這點上來看,孟子和伯夷對於武王伐紂的看法是相當不一樣的,所以對於孟子而言,伯夷仍只是偏聖,而不是全聖,因為伯夷仍不能正視紂王德不配位的問題,故而有所以偏。

聖之任者:伊尹

伊尹生於夏商之際,當時候夏桀和商湯並世,伊尹出生於奴隸世家,在膳房中擔任一職,伊尹有一次進餐時,在商湯面前,分析天下之事,獲得商湯的賞識,並邀請伊尹擔任官職。因為伊尹在商湯這邊治理的優秀,所以商湯又薦舉伊尹至夏桀那邊任職,所以孟子才說:「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8,這代表伊尹在夏桀和商湯之間來來回回的任職。但我們都知道夏桀是夏代最暴虐無道的天子,所以伊尹最後還是回到商湯這邊,並助商湯討伐夏桀。

如此,伊尹這個聖之任者是什麼意思?這是因為伊尹能夠「治亦進,亂亦進」9,即伊尹能夠在治世擔任官職,亦能夠在亂世擔任官職,治世即是指輔佐商湯,亂世即是指輔佐夏桀。在治世擔任官職,此不足言,但是要在混亂毫無綱紀的朝政當中擔任官職,那是相當具有風險的事情,所以孟子稱之為「聖之任者」。

但我認為,雖然孟子將伊尹稱為聖人,但仍只是「偏聖」,而不能是「全聖」,這又是為什麼呢?這還是因為伊尹在夏桀擔任官職。孔子說過:「邦無道,穀,恥也」10在混亂無章的國家擔任官職,是可恥的事情,因為對孔子來說,這個國家不值得輔佐。雖然我們知道伊尹去夏桀任職,是因為商湯推薦的原因,但是依此思路,伊尹應當是要拒絕的,所以這造成伊尹達不到孟子心中的完美形象。

聖之和者:柳下惠

柳下惠是春秋的魯國士大夫,其作為聖人的典範,都受到孔子和孟子兩人稱讚。我們有個成語叫做「坐懷不亂」,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於柳下惠。這個故事是有一日夜裡大雨,有一名淋濕的女子想要靠在柳下惠懷裡取暖,柳下惠起初是拒絕的,但後來不忍女子受凍,所以將其摟在懷裡,一宿之後,柳下惠竟然沒有任何越軌的行為,所以被女子稱讚。此即是坐懷不亂,女子坐在柳下惠懷裡,柳下惠的心靈沒有任何波瀾。

柳下惠的事蹟不多,那麼孟子為什麼稱之為聖之和者呢?事實上,這是個不好解釋的問題,因為在《孟子》一書當中,「和」這個字只有出現兩次,一次是「聖之和」者,另一次則是在談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所以這兩個和字很難互相解釋。本文依照《說文解字》去理解這個聖之和者,《說文解字》稱「和」為相應相符的意思11,所以聖之和是指能符合當時候的情況,我們簡單理解有配合的意思。那麼就可以解釋孟子說柳下惠是「不羞汙君,不卑小官。進不隱賢,必以其道」12,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說,柳下惠不會因為輔佐無德的君主而感到羞恥,不會因為只能做小官而感到委屈,在發達的時候,不會埋沒其他有賢能的人,這就是他心中的原則。

簡單的說,這個聖之和者就有點像是我們說的既來之則安之。雖然柳下惠這樣的德性,被稱為聖人,但是本文認為,對孟子而言,仍只是偏聖,而不是全聖,因為柳下惠和伊尹都有同樣的問題,都是「邦無道,穀,恥也」。即是輔佐無德的君王,有助紂為虐之嫌。

聖之時者:孔子

孔子,BC 551 - 479
孔子,BC 551 - 479
最後,就是所謂的「聖之時者」,所謂的時,即是中庸的「時中」之義,即是發而皆中節,所以孟子說孔子是「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13,這是在說孔子在能夠當官職的時候,一定不會拒絕當官,只是輔佐有德的君主,但是如果是無德的君主,孔子一定不會跑去輔佐他。如果這個君主能夠守住心中的道義,那麼孔子一定是盡可能的輔佐他,但如果這個君主有一天突然暴虐無道,孔子也一定馬上離開他。這就是聖之時者。

但孟子除了說孔子是聖之時者,也說孔子是集大成者,集聖之大成者,也就是集結了前面清、任、和者之聖人的特質。孟子用兩種比喻去說明孔子之於其他三位聖人,一個是音律的譬喻,另一個是射箭的譬喻。音律的譬喻是指「金聲玉振」,金聲是指敲擊金鐘的聲音有隆煞,隆煞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淡出淡入音效,而玉振是指敲擊玉磬的聲音,敲擊玉磬的特色是它的聲音是始終如一。所以金聲是指變化的聲音,而玉振是指不變的聲音。孟子說四位聖人都是玉振,是說他們四人都能堅持心中的道義,但唯有孔子是金聲,因為只有孔子懂得變通。

其次,是所謂的射箭譬喻,射箭有射到和射中的差別,射到是指力氣能夠射到標靶,但不代表能夠射中標靶,而射中就是有力氣且有技巧射到標靶。孟子認為四位聖人都有力氣射到標靶,但只有孔子能夠射中標靶。從這兩個譬喻,主要是指出孔子除了是聖人之外,且是智聖,能夠權變、變通,所以本文認為,對孟子而言,孔子不是偏聖,而是全聖。

其實說到這邊,我們可能會有個疑慮,這種權變、變通的意思,感覺很像是一個無德之人才有的特質。事實上,孔子自己也說過,無德的人其實跟有德的人很像,所以孔子說鄉愿是德之賊,因為鄉愿就是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也是懂得變通,所以稱為「德之賊」,或叫做似德者,也就是像是有道德的人,但其實是無德的人。但是無德的人和有德的人差別就在於,有德的人是以仁義作為權變的準則,而無德的人是以利益作為權變的準則,故而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雖然孟子看似並列的展開討論四位聖人,但是孟子強調:「孔子之謂集大成。」這代表了孔子的聖之時,能包含前面三人的聖者之涵義;所以這四種聖人的類型,不是一種並列的關係。而孔子的德性、德行對孟子而言是一種全面的道德修養體現,所以伯夷、伊尹和柳下惠都是偏聖,而只有孔子是全聖。

偏聖:翁山蘇姬

我們回到翁山蘇姬處理羅興亞人的問題上,學者呂嘉穎指出羅興亞人的問題,並不是表面上看得如此簡單,背後更有政治和宗教的歷史因素。二戰時期,英國在殖民緬甸期間,有一批孟加拉人亦跟著移民至緬甸,而孟加拉人的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教,而緬甸人的宗教信仰則是佛教,所以英國政府利用不同的宗教信仰進行對抗,讓這些移民的孟加拉人可以牽制緬甸人,故而雙方發生無數次的血腥衝突。但二戰結束之後,這些移民的孟加拉人仍在緬甸的若開邦繼續生活,並自稱為羅興亞人。因此,對於多數的緬甸人而言,羅興亞人不僅不是緬甸人,更是在二戰時期迫害緬甸人的共犯。14

翁山蘇姬作為一位人權鬥士之前,她首先作為一位緬甸人,其爭取緬甸人的民主與自由,但是對於二戰所遺留下的羅興亞人並未被視為緬甸人,故而羅興亞人的人權並不是翁山蘇姬原本的理念訴求。事實上,翁山蘇姬對於羅興亞人採取消極的態度,雖然引起國際的斥責,但是在國內的緬甸人並沒有反對翁山蘇姬的選擇,簡言之,翁山蘇姬的選擇確實符合緬甸人的民意。

如果我們依照《孟子》對於四位聖人的分析,翁山蘇姬應該符合哪一個呢?本文認為,翁山蘇姬的形象應該接近聖之和者,因為聖之和者,即是順應局勢的變化,翁山蘇姬確實順應當時候的緬甸民意,而對於羅興亞人採取消極的態度。但是如此的選擇,使得翁山蘇姬的形象最多只能是偏聖,而非是全聖。若是全聖應該要對於緬甸民意有所變通,即不能順著民意而去壓迫其他的少數民族。換言之,翁山蘇姬忽略了人權作為普世價值,若希望國際間能夠幫助緬甸人民,同理自身也要幫助其他的少數民族,若自身不捍衛羅興亞人的人權,或改變羅興亞人的處境,又要如何說服國際間能夠幫助緬甸人民呢?

結論

透過本文的討論,我們大概對於聖人的觀念有一輪廓式的理解,並且亦知道翁山蘇姬是不是墮落的聖人。雖然本文以翁山蘇姬的例子作為討論,但是在今年翁山蘇姬的政權遭到軍政府的軍事政變,而翁山蘇姬時至今日仍被軍政府拘留,讓緬甸的民主轉型蒙上陰影,這仍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事情。

  • 1. 翁山蘇姬因為總統候選人資格的問題,無法成為正式的總統候選人,所以翁山蘇姬派的人上位之後,設立「國務資政」要職,讓翁山蘇姬可以成為實質領袖
  • 2. 請參考紐約時報中文網〈「聖人」的墜落:世界是否錯看了翁山蘇姬?
  • 3.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臺灣古籍,2002年),頁 316~317。
  • 4.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頁 318。
  • 5.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頁 94。
  • 6.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頁101。
  • 7.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頁 64。
  • 8.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頁 386~387。
  • 9.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頁 94。
  • 10.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臺灣古籍,2002 年),頁 206。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年),頁 100。
  • 12.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頁 118。
  • 13.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頁 94。
  • 14. 呂嘉穎:〈宗教、憲法、人權,翁山蘇姬政權下緬甸羅興亞人的悲哀〉,《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15:4(2019年12月),頁 322-323。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