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

平行世界、存在主義與選擇的意義
如果沒有平行宇宙通訊器,我們可能會說「這一切都是上帝/命運最好的安排」,或是將成敗歸咎於其他人事物。平宇訊發明後,自我選擇所承擔的龐大責任更無所遁逃。我們不僅能想像,...

您在這裡

難度:
2

你是否曾經想過,假如當初選了另一個科系、投了另一份工作,現在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假如好幾年前沒有選擇跟那個人結婚生子,或是選擇去其他國家打拼,會發生什麼事?美國科幻小說家姜峯楠 (Ted Chiang) 在短篇小說集 Exhalation: Stories1收錄的〈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Anxiety is the Dizziness of Freedom) 中,刻畫出一個能夠回應這些假設問題的世界。

故事中存在無數個平行世界。此外,人類發明一種機器,只要使用它就能夠與其他世界中的你互相溝通,這個機器被取名為「平宇訊」(平行宇宙通訊器)。你不只可以拿它來滿足好奇心,特別是針對一些難以想像的事物(像是假如好幾年前親人沒有死去,我的生活會有什麼不同),還能用來釐清事物發展的因果關係(如車禍發生的原因到底是不是因為駕駛人多喝了那一杯酒),或是知道某明星在不同世界中的八卦等等。這個有趣的故事設定和人物,帶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哲學問題。

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

我看得很清楚。有兩種可能的情況——做這個或是做那個。我誠心的見解和善意的建議是:做了或不做,你都將後悔。2

Kierkegaard 齊克果, 1813 - 1855
Søren Kierkegaard, 1813 - 1855
本書的其中一個主題是人們對於做抉擇的焦慮 (anxiety)。小說篇名〈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來自於哲學家齊克果 (Søren Kierkegaard) 在 The Anxiety of Freedom 中的語錄3。我們一方面不可避免地必須從人生無限多種可能性中選擇一條路;另一方面,這個情況令我們理解到自己是自由的。自由和選擇所帶來的暈眩感受就是焦慮的源頭。

的確,我們都常常「想太多」:這個工作會讓我的生活真的會變得更好嗎?還是未來會一直加班?我到底要不要跟這個人結婚?我雖然很愛他,但萬一未來要承擔很多責任、自由受到限制怎麼辦?選擇後果的不確定性以及對其他可能性的否決都是暈眩焦慮的起源。哲學新媒體作家泓颺就在〈一帆風順的中年危機?關於選擇的哲學思辨〉中以「中年危機」出發,指出選擇本身帶來的眾多存在性問題。

在故事中,平宇訊的發明根本是加劇選擇帶來的焦慮,光是想像各種不同的可能發展就可以令人崩潰了,平宇訊還讓我們真正知道各種選擇的後果,而且沒有任何改變它的方法。Dana 是故事中專門為平宇訊所苦的人建立的諮商團體領導人。其中一名成員 Zareenah 非常細心、竭盡所能地栽培姪女,最終卻沒有錄取她姪女的第一志願——瓦薩學院。不過,更令她痛苦的是,其他平行世界中的姪女竟然錄取了。她千方萬計想要找到自己哪裡做得不一樣卻徒勞無功。

可以確定的是,選擇焦慮因為平宇訊的發明被放大了好幾倍。如果沒有平宇訊,我們可能會說「這一切都是上帝/命運最好的安排」,或是將成敗歸咎於其他人事物。平宇訊發明後,自我選擇所承擔的龐大責任更無所遁逃。我們不僅能想像,還知道未來我們能眼睜睜地看到這些選擇所導致的無數可能後果。

受齊克果影響的存在主義哲學也經常呈現於故事中個人的抉擇。沙特的「存在先於本質」4意味著我們在當下情況的選擇、建構了自我人格,而不受他者定義。故事中更是可以透過毒癮患者 Nat 看到這種面對未來所意識到的自由和它帶來的無比焦慮。決定換工作之後,她希望人生有個新的開始,卻無時無刻不害怕自己一不小心又跌入毒品的深淵。她的朋友 Morrow 還問她需不需要幫她保管她剛得到的一筆錢,但她拒絕了這個提議。Nat 的選擇並不簡單,她必須面對暈眩焦慮,擁抱自己的存在自由,並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我們會因為平宇訊而影響現在的行為嗎?

小說中探討的另一個有趣的議題:假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中,你知道其他世界的你做了某個跟你完全相反的選擇,你會認為現在做的選擇失去意義嗎?

如果你可以和另一個可能世界中的自己通話,你會想知道什麼事情?
如果你可以和另一個可能世界中的自己通話,你會想知道什麼事情?
故事中一部份的人們確實因為平宇訊而影響自己的行為或看待人生的態度:在平宇訊發明後,人們發現犯罪率的上升具有統計顯著性。此外,處處可以聽到犯罪的人用「我在其他世界做了更糟的事」解釋自己的行為其實沒有那麼嚴重。對他們來說,做好事沒有什麼用,因為更糟糕的事情他都在其他世界裡做過了。

如果說人生其實沒有意義,且做任何事情都沒什麼關係,可能是因為我們站在一個宏觀的宇宙角度。內格爾 (Thomas Nagel) 就在《本然的觀點》(The View from Nowhere) 對於這種宇宙角度與人生意義做了詳細的探討——當你用宇宙客觀的視角看待自己的人生,就會發覺自己是如此渺小、存在時間如此短暫,以至於一切行為都顯得很沒意義。而且,你還會發現自己的存在完全不是必然 (necessary) 而僅是偶然 (contingent) 的產物。5

即便如此,大部分的人還是認為人生在某種程度上是具有意義的,至少在微觀的角度上(不管是在家庭、朋友、愛人,或者是對社會,自我、甚至整體人類等)是如此。的確,正如辛格 (Peter Singer) 所說,生命的意義可以透過超越自己的事物獲得,像是用道德行動來幫助他人過更好的人生。6

不過,在多世界存在下,我們能確定任何最壞、最惡毒、最糟糕的事情都會發生。也就是說,當我舉起槍指著討厭的人,最後痛苦地決定把槍放下,做出這個決定的瞬間卻產生眾多世界的分支,而其中好幾個世界的我都扣下扳機,成為殺人犯。對於那些認為人生意義可以藉由培養良好德行、道德行動,或是以結果論的角度支持善的行為的人,多世界的存在為他們的人生觀帶來震盪。這也是為什麼書中角色說自己的任何良善行為都被其他版本的他所「抵銷」了。

針對這個問題,諮商師 Dana 對團體說:

現在的問題是,知道其他分支的我之後,好的選擇還值不值得去做。我認為絕對值得。沒有人是聖人,但我們可以試著讓自己變更好。每一次當你做了大方的決定,你都在使自己變成更大方的人……在變成更好的人的期間,你從各個時刻出來的分支也都是更好的你。7

 Exhalation 呼吸:姜峯楠第二本小說集
呼吸:姜峯楠第二本小說集
確實,即使你現在是個超級好人,你的未來分支還是會出現殺人犯的你。不過,現在的你可以知道你往這個分支發展(或說落入這個分支世界)的機率很小。因此,即使在多世界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會依照此機率關心自己的未來發展,Dana 相信的「如何讓自己變好」就是其中一種關懷。8

此外,作者也在後記中針對這則小說提到「品格」的重要性:「如果你有辦法看到多世界的馬丁路德,我認為你很難找到一個不違抗教會的馬丁路德,這說明他就是那種人。」9這說明人格或是美德會在人生中保持一致性 (consistency) 與穩定性 (stability)10。舉例來說,你應該很難想像平常為人誠實的朋友開始信口雌黃、鬼話連篇,或是性格溫和的官員突然對著記者大吼大叫。因此,即便平宇訊揭示眾多不同版本的你,這些「你」所做的決定也不會偏離現在世界的你太遠。

結語

〈焦慮是對自由的暈眩〉像是一個大型思想實驗,量子力學裡的多重世界觸發存在、意義、道德等議題的探討。作者以存在主義哲學的思想貫穿故事中角色面臨的挑戰與行為。然而,其中還有許多值得思考的主題尚待發掘,像是:多世界最終還是決定論的世界,存在主義式的「自由」是否因而消失?這又會不會對人生意義的追尋和道德責任產生影響?我要怎麼知道各種世界的「我」是誰?從嬰兒時期就分岔出世界的我還是我嗎?

當然,這些問題並不是幾篇文章就可以討論得完,而閱讀這篇小說卻是對於哲學思考一個不錯的開始。

  • 1. Chiang, T. (2019). Exhalation. Picador. 中譯本《呼吸》(2020,鸚鵡螺文化)
  • 2. Kierkegaard, S., Swenson, D. F., Swenson, L. M., & Lowrie, W. (1946). Either/or: A fragment of life.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54.
  • 3. Kierkegaard, S., Thomte, R., & Anderson, A. (1980). The concept of anxiety: A simple psychologically orienting deliberation on the dogmatic issue of hereditary si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61.
  • 4. Sartre, Jean-Paul. Being and Nothingness. Translated by Hazel Estella Barnes, 2nd ed., Routledge, 2003.
  • 5. Nagel, T. (1986). The View from Nowher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08-223.
  • 6. Singer, Peter.  (1995).  How are we to live? : ethics in an age of self-interest.  Amherst, N.Y :  Prometheus Books, pp. 258-259.
  • 7. 姜峯楠 (2020).《呼吸》,p.405
  • 8. 對於多世界的機率計算與行為準則,可以參考史丹佛百科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4.1 的 Behavior Principle。
  • 9. 姜峯楠 (2020),《呼吸》,p.431
  • 10. Doris, J., 2002, Lack of Character: Personality and Moral Behavio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5-28.
台大工管系畢業,現居美國從事資料分析。沒有哲學背景,但對哲學情有獨鍾。喜愛辯論和嘗試新事物。    ... 更多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