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幽默談,笑笑地 | 哲學新媒體
泛哲學

幽默談,笑笑地

或者說,肖肖地?
在舊約聖經創世紀中,亞伯拉罕和妻子薩拉已經到了無法生育的年紀,但神仍然告訴他們會有一個孩子。在現實世界中,你應該也會和這對老夫老妻一樣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笑了出來。問題來了,在故事中,...

您在這裡

難度:
2

前言

在哲媒作家小英的作品《揭開人生遮羞布的黑色幽默》中,她從迷因切入談幽默,讓讀者看到了幽默所具備的幾個層次。我們看到圖片,感受到了其中的幽默,並會心一笑,這樣的行動背後需要的是高度認知行為,畢竟要懂笑點在哪裡,我們還必須知道為什麼「哪裡」之所以成為笑點的原因。

在本篇文章,我想以紀傑克 (Slavoj Žižek) 為引子,搭配伊格頓 (Terry Eagleton) 的分析來談論幽默1。因討論需要,其中可能會出現許多政治不正確或者不恰當之範例,還請讀者自行斟酌對黃到剛好2或冒犯言論的耐受性後再選擇是否閱讀。但同時要提醒一點,就如同迪士尼因政治正確運動而在老動畫中增加的警示標語3,這些曾經存在過、或者仍然持續發生的問題,並不會因我們忽略或者刻意不提就消失,如果願意正視、溝通並進行反思,而非舉著正義大旗群起「取消」,我們才有機會繼續往前邁進。

 

 

————不正確分隔線————

 

這裡是不正確分隔線之間的空間

 

————不正確分隔線————

 

 

笑話從哪來?

當代網路之發達,讓任何形式的資訊(圖片、音樂、文字……)都能以病毒式的方式擴散。試想以下的狀況:一早醒來打開通訊軟體,你在某個朋友群組看到成員分享的圖片,但你總覺得,在哪邊好像已經看過了?思考了一下,你意識到:這是好幾年前你隨手分享過的圖片。我想上述的情形應該不陌生,實際上我們也多少轉貼過朋友轉貼的內容,這樣的便利性和流程讓我們很少留意到原作者(相對於轉貼者和上傳者)。但早在這之前,有種東西不用透過網路一樣可造成病毒式擴散:笑話。它的傳播速度很快,你可能不知道源頭從哪邊來,而且你可能會從不同時間地點聽到同樣的內容。先試著回答下面這個問題:

把大象塞進冰箱需要幾個步驟?

對於許多人來說(也許就包含你),可以毫不猶豫地回答出三個步驟4。你知道自己聽過這個笑話,但要你說出這個笑話是出自哪邊可就不容易了。你或者從朋友口中、或者從家人、又或者在廣播節目中聽到,甚至你可能在這之前就已經先從其他來源得知答案。紀傑克在《紀傑克笑話集》中便提到此特色:就跟謠言一樣,笑話作者是我們聽眾忽略的目標。關於每個被講述的笑話,我們鮮少知道作者是誰,但這並不影響笑話的呈現;各式各樣不同類型又充滿各種創意的笑話在我們之間流竄,它總是匿名,總是被聽到,總是突然從某處就冒了出來,但透過述說這些笑話,彷彿我們就是作者一般,期待聽眾可以理解隱藏在背後的笑點、或者說是幽默之處5

雖然要找到每個笑話的原作者,就跟說明為什麼「"42"是宇宙終極答案」一樣困難,但說到最早被記載的笑話,跨世紀暢銷讀本聖經也是榜上有名6。在舊約聖經創世紀中,亞伯拉罕和妻子薩拉已經到了無法生育的年紀(分別為 100 歲和 90 歲),但神仍然告訴他們會有一個孩子。在現實世界中,你應該也會和這對老夫老妻一樣聽到這個消息之後笑了出來,也因為如此,亞伯拉罕把這位出生的孩子叫做以撒,意思便是「笑人」。問題來了,在故事中,亞伯拉罕為什麼會笑呢?更一般地說:為什麼某一些話語會讓聽者發笑?一說是因為聽者體會到了話語中的幽默感,但幽默感到底是什麼呢?

幽默又從哪裡來?

幽默感在當代可能是有毒的代名詞,而實際上幽默與否的界線的確一直處在模糊不清的地帶,隨著時代地點,笑話可能就變成了歧視或者性騷擾。所謂講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一點在博恩夜夜秀的主持人曾博恩身上就有非常好的體現7

(1) 不協調論

在一場即興演出時,博恩以鄭南榕自焚為梗的段子被某位聽眾洩漏8而遭到鄉民群起圍攻,當然,博恩所使用的手法也並非少見,把民間信仰和自由鬥士看起來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硬是放在一起,造成觀眾們認知上的「不協調」。伊格頓指出,不協調論在解釋為什麼人類會發笑具有相當大的說服力9。關於不協調論,不同領域有許多不同的版本,但共通點在於,人類發笑的原因是因為預設觀點被破壞、或者認知出現落差時產生。讓認知出現落差有幾個可能的狀況,最常見的是操弄觀眾的認知框架,英國喜劇演員吉米·卡爾特別擅長此道。以他的段子為例,在兩句話之間的情境轉換,我們意識到這跟一開始所想的完全不同,笑點因而產生:

「有人喜歡恐怖片嗎?我都躲在沙發後面看恐怖片,」

「這樣鄰居就不知道我躲在他家。」10

如果兩個框架你覺得還不夠,一換再換也不是什麼難事11

「你為什麼要和她發生關係?」

『她就一絲不掛躺在那邊,不然你說我該怎麼辦?』

「可是,你該做的是驗屍解剖阿。」

『不用你教訓我怎麼工作!』

「──你就是個糟糕的獸醫!!」

除了情境操弄以外,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雞同鴨講,或者說語意上的變換(比如雙關語)也會成不協調12

「一開始的前幾天真是場硬仗。」少年參加了天體營之後得到這個感想。

而除了框架變換之外,框架的重複也會產生不協調,這點在下面的問題可以看出:

把長頸鹿塞到冰箱需要幾個步驟?

聰明的你,應該沒忘記得先把大象拿出來吧?

(2) 優越論

不協調論並非沒有缺陷,你可能會反駁說,不協調並不一定會引人發笑,比如上述博恩的例子對有些人來說根本不好笑,僅是單純的災難,而且你也會想到,並不是每個笑話都靠不協調所產生。在印象中,你會想到有些笑話是藉由開別人玩笑來達成目的;在歷史上有很多笑話的確來自於種族、性別、甚至是刻板印象等在當代十分不正確的行為不是嗎?

這樣靠他人弱點來展現的幽默,是優越論所主張的解釋:幽默,是意識到他人的弱點、愚笨或者荒唐因而產生的滿足感13。與不協調論所不同的,是這類幽默通常是取笑,而非被擺弄而笑,聽眾知道對象有什麼不對勁之處,但卻毫不留情的嘲笑他。有什麼例子,比起白人社群能更好地說明此等理論的說服力呢?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常常是亞裔喜劇演員的必備笑點,彷彿只要亞洲人用筷子吃漢堡就可以讓台下的聽眾滿足,甚至連亞洲女性帶著白人男朋友出席宴會14都可以讓一堆人發笑。約莫 30 年前,台灣也在不少西洋電影裡面出現,但多半是以 "Made in Taiwan?" 的方式讓人發笑15,比如以下這段在Youtube搜尋到的電影片段:

除了種族之外,女性也常常淪落為此類型幽默的犧牲品,讓我們先假設創造宇宙的神是女性的話16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然後祂說:「呃,可以讓我再看一下黑暗嗎?」

伊格頓認為,優越論的確說到了笑話的一項特性:我們會因為別人的不完美而笑17。當然單純接受此論點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更深入地思考:意識到他人缺陷的笑,是為了什麼?霍布斯做了如此評論:

突如其來的容易會帶來激情,產生名為笑的怪相,笑若不是被自己突發的行為取悅,就是因為意識到他人的缺陷,且經由比較,突然覺得自己值得讚許。18

在霍布斯看來,幽默是經由比較的缺點暴露,並因為自己的長處而感到喜悅。然而,假如優越論說的是對的,這似乎就是在說人類就是如此道德低落,總是找機會嘲笑其他人的我們,反而凸顯出自己的醜陋。對此,霍布斯也強調,著迷於他人的不足其實就是怯弱!假如要成就偉大的心靈,我們務必要跟更有能力的他人比較,而非嘲笑弱者才是。除此之外,優越論在某一些文化裡也可以看到不適用的情況,比如在台灣,我們對真正的好朋友打招呼可能是:

「ㄟ廢物,你還沒死啊?」19

對一般人理應感到生氣的話語,身為好朋友的你卻對這樣的羞辱感到自然無比,甚至認為這才是友誼的證明。

由此看來,不管是不協調論或者優越論,都沒辦法完全說明來自於不同文化的幽默之處。我們可以說,要找到笑話共通的條件,也許就如同被腰斬的少年漫畫一樣:哲學家們的努力,永不終止。

我們為什麼需要笑話?

因為語言的多樣性和地域性,不協調論和優越論並不能窮盡所有笑話的特色,至少就學者的努力,我們更加認識了笑話的幽默之處具有哪些可能性。現在讓我們轉向另外一個問題,上述的兩個理論只是描述了笑話,並沒有解釋笑話,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需要笑話?笑話的意義是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得先從人類「笑」的行為出發。

也許這也是你第一次聽過,那位總是把事物連結到老媽和生殖器的精神分析鼻祖老佛爺曾經也寫過分析笑話的著作《玩笑及其與無意識之關聯》佛洛伊德針對幽默提出了一套釋放論解釋:

開玩笑代表釋放出我們通常用來維持某些社會必要束縛的精神能量20

對他而言,笑話的意義是讓人類暫時可以「做自己」,從社會的期望中暫時解放,在純粹的笑聲中脫下自己的武裝。釋放論的解釋依賴於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假設,先不論其是否為偽科學,他對笑話的說法似乎符合大多數人的直覺;我們花錢看小丑表演,花錢看單口相聲是為了什麼呢?

由於篇幅關係,請允許我不對其看法多做分析和評論。我們暫時得到的結論是:釋放論和不協調論的組合是大多學者同意的組合,就連時間管理大師21康德也在其著作中隱晦地替這兩者背書呢:

心智突然改變,從一個觀點換成另一個觀點去思索某個對象,可以對應到和橫膈膜相連的內臟彈性部份繃緊和鬆弛交替的狀態。22

結論:從現實暫時遁逃

哲學家怎麼應付過年問候語
寫到這邊,我大概已經把所有能得罪的全都得罪光了,但在準備出征作者之前,還是讓我整理一下結論:即便很不正確和很不恰當,但請承認文章中的某些例子你可能或多或少也會心一笑;你捕捉到了這些笑話背後的預設、它的不協調之處,或者它讓你覺得優越之處。你會笑,是因為你知道現實和笑話的差別,在看到笑話的當下,你可能慶幸自己不像笑話中的主角那樣行事,你也可能羨慕笑話中那些你想做卻做不到的事情,但更重要的一點,在聽到笑話的當下,你把它當真,有一個不同於現實世界但卻十分生動的念頭往你的腦袋猛敲,笑話中的描述在你的腦袋內栩栩如生地演出。

在看小說或者電影時時,為了完全享受在其中,我們得先具備一個先決條件:擱置懷疑 (suspension of disbelief)。暫時把不合理放在一旁,把所有接受到的預設當真,將自己投入到由不同於現實世界的規則所構成的世界中,你才有辦法感受到小說電影中人物的魅力;就像是你不認為存在著九又四分之三月台的同時,你也跟哈利一起到了霍格華茲進行冒險。當閱讀結束,你知道這一切都是虛構的,生活還是照過。

類比到笑話上,當我們聽到了笑話,在笑話中所發生中的事情,你必須暫時把現實放在一旁,才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樂趣,但同時,笑話卻又更多了一層深刻的體認:就如同喜歡黃到好處的紀傑克,透過不斷的重述笑話展現了獨樹一格的文化觀察和哲學思辨(他特別喜歡用來談黑格爾的辯證法)。而我所想到的是,笑話不只單純讓人發笑,這些虛構的小段子,背後可能藏著更多等待被發掘的真實:比如我們透過笑話,反映了現實中的不合理或者無奈之處,藉由笑話,我們淡化了情緒,用幽默取代了憤怒與悲傷,並透過各種形式的笑,讓生活得以繼續。

興趣是教書,工作是遊戲;用哲學態度研究遊戲,從遊戲中挖掘哲學內涵。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