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保守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哲學新媒體
泛哲學

保守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川普現象背後的保守主義思想
臺灣社會目前的「覺青」、「左膠」掌握了主流話語權的年輕世代,是否在表面上成為川粉時,也可嘗試多多深思看看這背後與東亞近代革命思潮完全不同的保守主義思想及其哲學呢?

您在這裡

難度:
2

川普主義背後的思想淵源?

美國總統大選告一段落,川普總統雖然輸了,但獲得 7392 萬票,比起 2016 年,美國人民對川普總統的支持還增加了 1000 萬票以上,他在任期內支持率從未低於 40% 。許多人判斷說所謂的「川普主義」並不會簡單就消失。但是到底什麼是川普主義呢?

學者張正修曾經給過一些簡單的政策性的定義: 1、美國第一主義,2、反全球化,3、反移民。這三個主要的政策如果歸根結底來看,其實是針對「民主黨所力推的全球化對美國經濟所造成的傷害」而產生的。另外也認為這可能是「人生失敗組的人們沒辦法公然表達出對於菁英政客的不信任,也無法把對『社會正義』這種欺瞞性的價值觀之反抗主張出來的憤恨不平,透過強力領袖川普總統堂堂正正的發洩出來。1

學術上也有學者注意到美國文化中有所謂的「反智」現象。美國歷史學家理察・霍夫士達特 (Richard Hofstadter) 在《美國的反智傳統》一書中指出,「反智」不只是一時的民粹現象,而是有其特殊的建國背景下的歷史傳統,特別受到宗教的影響頗大。書中提到幾段話,頗有代表性意義:

心智 (mind) 是機械化而無彈性的,需要靠心靈 (heart) 來導引,心智同時可以完善規劃出作惡的手段但也可以思考出有利社會的各種作為。「單單崇尚心智的能力,這就是今日知識性社會最大的罪過。」——只有心靈!也就是宗教的範疇,可以將心智導向正途。這裡出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民粹性民主結合了老式的宗教方式。一般人所應該要做的事,就是要遵循他們心靈之所歸趨,而一般人的心靈在宗教方面的直覺是跟知識分子一樣好,甚至更好,因此在宗教事務上應該遵循一般人的判斷。於是當宗教與科學有衝突時,應該是公眾而非菁英,因為這些菁英看待人只是以文憑與學歷來論來作決定。2

這段引文所說的是上個世紀初,美國的基督教團體對一般所謂知識菁英的批評。特別他們反對的就是在教育上以「演化論」思想取代了基督教原本的「創造論」思想。他們認為美國的歷史有兩種重要的神聖傳統,分別是「福音派思想」與「庶民式民主」,兩者共同成為了反智識主義的堅定理由。尤其特別他們認為基督教不只屬於菁英,更屬於平民,因此平民若想要對抗知識菁英時,最重要的武器就是信仰!所以他們更強調心靈的力量,而不是理性的力量。3

由此看來,當前美國的所謂的川普現象或者川普主義,雖然爭議頗多,但他們背後有其思想與歷史脈絡。臺灣社會由於政治立場的緣故,覺得川普堅定的挺台,因此不少臺灣人甚至成了川粉,但由於所處歷史背景環境不同,受到近代東亞歷史變局影響深刻的臺灣社會,事實上對於川普主義背後的哲學思想上的淵源,也就是所謂的保守主義思想其實不容易理解。

六四學運領袖王丹對於川普的崛起,就曾以「川普的保守主義革命」來形容。王丹認為,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長期以來的政治光譜本來就分屬「進步主義」與「保守主義」兩大陣營,從柯林頓政府到歐巴馬政府,民主黨內部的左翼力量逐漸異軍突起,裹挾以年輕選民為主體的支持,開始嘗試進行一些具有激進色彩的社會實驗。對於長期沈默的保守主義陣營來說,社會的政治生態的平衡已經被打破,必須有人出來撥亂反正,這就是川普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原因4。這種長期的思想傳統,與臺灣站在國族立場支持川普的背景其實有根本性的差異。

近代東亞的革命年代   

往昔前近代以中華帝國為中心的東亞世界,由於在十九世紀受到西方勢力大舉入侵後瀕臨崩潰,導致日後大多數新一代的知識份子多提倡立場較為激進的改革甚至革命,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甚至八零年代,東亞世界可以說處在一個「革命的世紀」,不論辛亥革命、共產革命等等,只是哪種立場的革命罷了,都是要革傳統的命。因此大部分的知識份子對「保守」一詞都抱持極端厭惡與負面評價。林毓生就認為從嚴復開始以二分法來衡量中西制度與文化的價值的方式,就含著極強的反傳統信息——它事實上是現代中國激進反傳統主義的的濫觴。(這樣的對比,發展到了極端,自然要認為西方文明全是好的,中國文明全是壞的,自然要變成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與全盤西化論了。)5

這樣的思想的延續,在林毓生看來,就是後來許多中國知識分子接受中式馬列主義的主要心理與邏輯背景因素之一。基本上東亞各國雖略有不同,但以上林毓生說的這種革命思想傳統,卻時至今日依然深深影響知識界,因此所謂「覺青」也罷,或者是「左膠」少年,這些抱持進步價值的年輕世代,都可以說是延續了這樣的思想脈絡。當然也就無法對所謂的保守主義思想能夠有太多同情的理解了。然而,其實如前所述,川普現象其實背後也反映了保守主義思想及其哲學,仍在世界不同的角落,發揮極大的影響力,即使也許它是所謂的「反智」。對我們而言,對之有部分同情的理解,仍有其必要性。

西方思想傳統中的保守主義思想

美國著名的保守主義大師家拉塞爾·柯克 (Russell Kirk) ,特別以思想史的視野,對西方思想中的保守主義思想做了頗具規模的研究。他的大作《保守主義思想:從伯克到艾略特》一書,對所謂的「保守主義」整理出幾項重要原則,很適合幫助我們跳脫「進步 VS 保守」二分法式的理解框架,藉以更好的瞭解所謂的「保守主義」為何。

Russell Kirk 1962
拉塞爾·柯克 (Russell Kirk) , 1962
拉塞爾·柯克認為,保守主義並非一套固定不變的教條系統;所謂的保守主義者從與法國大革命時代同時期的重要思想家埃德蒙·伯克 (Edmund Burke, 1729 - 1797) 學習,也會根據時代的狀況重新表述他們的信念。但比較起來,保守主義的核心確實就是想是保護人類古老的道德傳統。尤其他們的思想的對手,就是法國大革命以來的激進主義的某些信念,例如:「人的可完美性與社會進步的無限可能」、「藐視傳統與唯物主義」、「政治上無秩序式的平等」、「取消私有財產達成全面平等」之類的思想。 6

此外,在拉塞爾·柯克的整理下,他認為保守主義思想包含六項準則:

第一,保守主義確信存在著某種主導社會生活和個人良心的神聖意志——它在權利和義務之間建立起永恆的聯繫,政治問題是宗教和道德問題,人類的理性並不可靠。

第二,保守主義珍愛多姿多彩並帶有神秘性的傳統生活。

第三,保守主義堅信文明社會需要多種秩序和等級。唯一的真正平等是道德上的平等;如果被強制立法推行,所有其他試圖平等化的努力都形引人步入絕望之境。

第四,保守主義相信財產和自由密不可分,如果消滅私人財產,自由將不復存在。

第五,保守主義相信舊習慣,人必須控制自己的意志和欲望,因為保守主義者認為情緒是比理性更大地支配人的力量。傳統往往是有能力制約人的無法無天的衝動。7

第六,保守主義認為變化與改革並不是一回事,甚至認為創新常是吞噬人類的火災,而非進步的火炬。社會雖然必須有所更張,就像人的身體永遠都在自我更新一樣。不過要根據上帝的攝理 (Providence) 。檢驗政治家的標準是他是否體認到上帝攝理的真正社會發展趨勢。 8

以上拉塞爾·柯克所整理的六項原則,後來被他更實際寄希望於美國社會中要具體實現,他認為,美國要肩負起「維繫文明傳統」的責任,因為他心目中的美國是一個

沒有歐洲的包袱,沒有國教教會,沒有古代的光環,也沒有帝國的虛榮。但是有最好的成文憲法,高貴的道德與思想傳統,以及在當代無與倫比堅定的自立精神。

拉塞爾·柯克認為,美國的保守主義者「應該倚靠農村的各個階層,因為他們的人數遠遠超過英國的同類階層,而且在全國性事務還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各州的小鄉鎮是美國真正的活力來源;保守主義者更要繼續倚賴各個教會,因為美國的基督徒還是是忠心地參與安息日的禮拜……。」此外,還要:第一、認可社會的道德屬性;第二,保護私有財產的自由性;第三,維護地方分權的自由;第四,謙卑的政治態度。 9

以上拉塞爾·柯克對美國的嚮往與預設,以及所建議的具體方案與行動內容,與之前四年川普前總統的選戰策略與治國方針對照:川普強調自己要獲得南方農村的支持,打算恢復內陸州過去火力發電的全盛時代,爭取虔誠的白人福音教派單純的礦工選票,藉以幫助他們捍衛保守的基督教價值觀,10或是川普讓福音派基督徒彭斯擔任副總統;也在 2017 年 1 月重啟墮胎禁令,於維護生命權利大遊行 (March for Life) 上發表動人演說: "Every child is a precious gift from God" ;兌現競選承諾大比例任命保守派出任法官、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另外,副總統彭斯 (Mike Pence) 也在密西根州 (State of Michigan) 的基督教希爾斯代爾學院 (Hillsdale College) 發表演說時提到:「川普政府一直在推動從你們(希爾斯代爾學院)這裡領受到的原則,所以美國的基督徒人數正在上升。」等等行動。11

從川普的諸多施政仍可看出基督教勢力與其思想對美國政治的強烈作用,也確實帶著柯克所說的強烈的保守主義政治色彩(當然謙卑的政治態度是完全沒有吧 XD)。以上我們可見保守主義思想與其背後的哲學,仍然深深影響著這個世界第一強國,似乎短期內也不會消失,甚至就像古人說的,四年後川普總統或其追隨者可能會再次造成「保守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的局面呢?

結語:保守主義在東亞未來的可能?

如前所述,在東亞近代的革命浪潮影響下,東亞社會雖然也曾有過「告別革命」的反省,但仍然缺乏對所謂「保守主義」思想理解的興趣與同情。林毓生對此提出過批評,他反省許多「五四」激烈反傳統人士決心要把傳統全部打倒,並發起一個全盤化或整體主義的反傳統運動的時候,面對未來他們的思想出現了意識形態的「真空」 (Vacuum) 。(雖然,面對過去,他們的頭腦充滿了強勢的意識形態。易言之,他們堅持的全盤化反傳統主義是負面的,無法提供正面的政治性行動方案。 12

而臺灣社會目前的「覺青」、「左膠」掌握了主流話語權的年輕世代,是否在表面上成為川粉時,也可嘗試多多深思看看這背後與東亞近代革命思潮完全不同的保守主義思想及其哲學呢?因為事實上,美國的川粉與臺灣的川粉們其實大部分在思想與哲學背景上其實有巨大差異,至少美國的川粉在保守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根本並不贊成那些左膠、覺青所喜愛的所謂「進步價值」,甚至是激烈反對的(諸如反對同婚、反對大麻合法化、對宗教信仰、特別是傳統基督教的保持高度虔信......等等)。

余英時先生當然不算是所謂的保守主義者,但他過去對東亞近代激進思潮的反省,至今仍被筆者覺得具有高度參考價值。余英時說:

無論是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或海外,許多知識分子只會把西方流行的一套又一套的「說詞」如「後現代」、「後殖民」、「後結構」、「東方主義」、「解構」、「文化多元」種種最流行的時尚論說隨意套用在歷史詮釋上。但這些詮釋如果不是出於對自己族群的歷史、文化、傳統、價值等的深刻認識必然經不起考驗的。 13

正如《美國多元假象》一書的作者希瑟.麥克‧唐納 (Heather Mac Donald) 所反省的:「文明正在萎縮,公民和平岌岌可危,蒙面的無政府主義者使用暴力,阻止保守派人士在公共論壇上發表談話。」14臺灣社會也出現類似所謂的 1450 與某些網路霸凌情況,讓臺灣內部偏於保守主義思想的人——如信仰虔信者——在網路或許多社群媒體上只好噤聲,稱自己被「逆向歧視」,15其實也和美國的狀況有類似性。當臺灣的覺青們在高舉進步價值中的尊重多元時,是不是也能跳脫「進步 V.S. 保守」二分法式的理解框架,同情地理解一下「保守主義」對當前臺灣或東亞社會的正面價值與意義呢?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1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