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香港政府已宣佈正式撤回修例工作,但警民衝突日趨惡化,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各區的暴力衝突會稍為平息。自反修例運動開始以來,網上討論流言不斷。一方面,連登討論區內,有常常有自稱是「獨家」或「來自朋友」的消息。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呼籲網民自律,不應該傳遞未獲「事實查核」(fact check) 的貼文,以免做成公眾恐慌。
目前,大眾最關注的網絡謠言,是 8 月 31 日晚上,位於九龍的太子地鐵站內,是否有示威者及無辜巿民被警察活生毆打致死,甚至毀屍滅迹。雖然港府一再重申,過去的執法行動中沒有致命個案,但普遍巿民仍不接受。事件中,太多疑點仍未解開。例如,港鐵公司除了發放 26 張截圖外,至今仍未公開站內的閉路電視錄影,以證清白。9 月 11 日,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於記者會上,公開取得絶密的消防員當晚的對話內容,顯示與 9 月 10 日政府的跨部門記者會上透露的內容有不盡不實之處
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個謠言滿天飛的年代?社交媒體及網上討論是否如港府所說,是意圖誤導巿民、激發社會分化和不滿的謊言?網民是否只是無知、誤信社交媒體上散播「假新聞」(fake news) 的愚昧民眾?我們是否進入了所謂的後真相 (post-truth)時代?本篇就透過法國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 的著作,去思考這些問題。
《後現代狀況》成書於 1979 年,如英文的副題所說,其實是一份報告,是李歐塔當年應加拿大魁北克省大學理事會 (Conseil des universités du Québec) 邀請,撰寫的一份有關科技對科學研究及知識影響的報告。雖然這是報告好像是與高等教育政策有關,但學術性質十分濃厚。
美國左翼文化評論家及哲學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於序言說,李歐塔的談話對象,是德國哲學家及社會學家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李歐塔與哈伯馬斯有一個共同關注的課題,就是戰後西方自主民主社會裡所出現的合法性危機 (legitimation crisis)。哈伯馬斯認為,解決危機的出路是溝通理性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在公共空間裡,對話可建立共識 (consensus)。
然而,李歐塔剛好相反。他認為,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危機」,並不是因為欠缺共識或人民不理性。他在書中,開宗明義說,他所說的「後現代」,是關乎到在高度發展的社會裡,知識生產的狀況1,而「後現代」就是對現代主義的宏大敍事 (metanarrative) 的懷疑2。
李歐塔質疑,當代戰後社會要取得合法性 (legitimacy),是否如哈伯馬斯所說,是否能夠從共識及理性討論中產生3。所謂的合法化 (legitimation),其實是一個過程,當中有一個具有權力的立法者 (legislator) 介定什麼是常規 (norms)。在科學研究裡,也有這種定律,就是具有權威的科學家,可以決定什麼是真確的,科學家的角色就好像是立法者一樣,介定什麼是科學知識,科學家們共同組成一個群體,可以判斷什麼論述是屬於科學知識範疇,什麼不是。同樣地,以往,香港巿民也相信政府發放的訊息,政府新聞處很多時被視為是最具權威及最可靠的傳播媒介,新聞處介定什麼是最為真確的消息,它有其標準,因此,大多數人認為,來自政府的消息來源比起各大報章傳媒的可靠。
然而,李歐塔指出,其實科學知識並不等同於所有知識。他不否認科學知識的合法性或真確性,但如果只認為科學知識是唯一真理而排除甚至否定了其他知識,這就是大錯特錯。李歐塔引用奧地利哲學家及數學家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 的「語言遊戲」(language games) 概念,指出,其實後現代處境就是有不同的「語言遊戲」,而現代科學論述只是其中一種。
簡單點說,維根斯坦認為,我們使用語言,其實就好像玩遊戲(如〈大富翁〉)一樣,需要遵守特定的規則。例如,當科學家解釋進化論時,他是使用科學的語言,有其特定的法則決定什麼是科學知識,而我們去閱讀科學文獻時,不會像閱讀推理小說般去理解科學的語言。同樣道理,當我們閱讀宗教文獻(如聖經、可蘭經)時,把內容約化成科學家的語言去討論進化論或創造論孰優孰劣,其實是沒有意思,因為宗教與科學兩者隷屬不同的語言遊戲,兩者不能如哈伯馬斯所說,可以透過理性溝通,來建立共識。
另外,李歐塔也引用英國語言哲學家奧斯丁 (J. L. Austin) 的「語言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 描述後現代狀況。奧斯丁認為,我們使用語言,其實有不同向度及作用。一個句子是否真確或合符邏輯,只是其中一個向度。李歐塔特別著重的,是「做言」(performative) 這向度,就是一句陳述或話語說出來時,不單只是形容現實某些狀況,更會改變現實,對現狀產生影響。例如,在婚禮中,當新人互相說「我願意」時,他們不單止只是口講一句話,也不能分析這說話的真偽,這句說話也是一個承諾,是會改變現實的。
如果把網上瘋傳的謠言看成是「語言遊戲」及「做言」時,這便有趣了。李歐塔認為,科學論述很多時只看一句陳述的真偽,而忽略了其他知識,例如由古代社會流傳至今天的敍事知識 (narrative knowledge)。我們理解敍事文體時,其實甚少會考慮它的真確性,反之,敍事是具有「做言」的向度,能對現實產生影響,甚至改變社會現實。因此,我們思考謠言時,更應該清楚它在社會裡,扮演了什麼角色,有什麼功用。就以香港社會近日瘋傳的謠言為例子吧4。
8 月 31 日,在九龍太子站內,有示威者與乘客發生爭執,約晚上 11 時,近 100 名防暴警員與俗稱「速龍小隊」的特種部隊進入太子站內,用警棍肆意毆打在場乘客及拘捕示威者,場面非常混亂。襲擊過後,警方封鎖太子站,要求在場所有人離開,救護員一度未能進入站內拯救傷者,並且用足足兩天封鎖整個地鐵站——這種做法,是前所未有的。按各大報章記載,事件共 2.5 小時才將傷者送往醫院搶救。初時,消防處表示,在場共有十名傷者,但事後宣佈只有七名。
事件發生後,雖然政府及港鐵再三否應有人失蹤或死亡,但仍然疑點重重。按香港電台節目「鏗鏘集」報導,有三名傷者被送往位於油麻地站旁的廣華醫院,其中一名傷者情況嚴重,後腦有三個傷口一直流血不止,而當晚有可能共有十一人送往醫院。而至今,除了發放幾張模糊的截圖外,港鐵公司以乘客私隱及閉路電視被示威者破壞為理由,拒絶公開整段錄得的閉路電視片段。另外,按照毛孟靜議員 9 月 11 日的記者會上所透露的資料顯示,其實油麻地站的三名傷者,與當晚太子站的傷者,是不同,傷者數目不斷被更改。無論真相如何,種種跡象顯示,不論是消防處的聲明,還是警方當日封站的決定,均令人不禁令人猜想,是否有被捕的示威者當晚經已慘遭毒手。
8 月 31 日晚上,究竟有沒有人被警察活生毆打至死,現在,我們不得而知,一切也只是猜測。然而,用李歐塔的說法,雖然連登上的謠言不是科學知識,但謠言,某程度是一種敍事 (narrative),是一種風俗知識 (customary knowledge),是能改變現實的「做言」(performative)。
第二,與科學論述不同,敍事並非只在某特定框架或規條下接納或排斥其他論述,它是多元、開放、具想像力的。正如 8 月 31 日晚上的傳言,有不同的版本,雖然大家也希望 "fact check",連登用戶是暱名,但即使沒有用戶,大眾也可以上連登網站查看內容,當晚有人被毆打至死的傳言,對政府及港鐵公司有一定壓力。
第三,敍事的傳遞過程 (transmission) 本身,也十分重要。在連登發表訊息,好像沒有什麼規限,但傳遞訊息本身也是一種行為,暗中也有一些定律。李歐塔認為,世上雖有無數的神話故事,但總有一些敍事是較受歡迎的。正如,為什麼在眾多謠言中,這麼多人討論 8 月 31 日晚上的事情,能在連登討論區裡,討論不休,甚至驚動各大部門回應。套用李歐塔的說法,是因為這是大多數人願意聆聽,而散播訊息者能夠掌握足夠疑點,去傳遞這個謠言。
隨著資訊越趨發達,我們是否就因此變得更開放、更民主?李歐塔沒有說,在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年代裡,統治階層便會下放權力。相反,正如 8 月 31 日晚上的事件,當權者仍然千方百計,去宰控資訊,正如港鐵公司沒有公開最為關鍵的證據。正正是因為資訊傳遞對當權者帶來的衝擊,李歐塔預測,未來各國的政府,將會加強對資訊的控制,如過去透過戰爭來控制地域、原料及勞動力一樣6。在香港的逆權運動裡,不斷有駭客攻擊連登網站,而中國政府也加強對資訊的宰控等,已應驗了李歐塔的預測。
雖然李歐塔沒有使用過社群媒體如 Telegram 或見證互聯網(如連登)的威力,他對未來社會的分析,可以說是一針見血。在未有互聯網時,預見當代社會的情景,可說得上是相當有先見之明,在這「後真相」年代閱讀他的著作是非常有意義。他曾問,誰可決定知識是什麼?誰知道什麼是需要決定的?在電腦化的時代,有關知識的問題,其實就是等同有關權力及宰控的問題7。在這個「後現代」、「後真相」年代裡,當大家也認為,傳統的訊息傳播渠道,例如政府發出的新聞稿,並非可靠,而巿民透過網上又可以發佈訊息時,這只是反映了我們對差異的敏感度。
法國大革命期間,曾有一個傳言,不少民眾相信,警察拐帶、謀殺孩童,當時,不少人信以為真。而時至今日,這是真相、抑或是謠言,也是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問題。今天,不論是在美國、英國、臺灣、香港,不少政客如美國總統川普 (Donald Trump) 也常指控各大傳媒製造對自己不利的「假新聞」(fake news)。早前,網上熱傳高雄巿長韓國瑜自殺身亡,行政院長蘇貞昌譴責假新聞的發放。正正是謠言滿天飛,民眾更想知道什麼是真相,更想 fact check,故此,香港巿民普遍也希望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查明真相。
與其說,我們進入了「後真相」年代,為什麼我們不說成是「前真相」(pre-tr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