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簡述《論語》裡的勇氣 | 哲學新媒體
泛哲學

簡述《論語》裡的勇氣

既然勇是與行動和跨越內心恐懼緊密相關,這就決定了「勇氣」這概念背後所深藏著的,是一個人高度的自主性,或者說自我意志。因為若不是一個自主性、自發性的行為,而是被動式的,或者是照命令行動式的行為,...

您在這裡

難度:
2

之所以開始探索「勇氣」這個概念,起因於我想要回應阿波羅神廟大門前的那句:認識你自己

我認為認識自我的第一步就是對自我的探索,對自我的探索迫使自己要面對自己;這段探索旅程,就如同魯夫航行於偉大航道,一直難以抵達終點。也許,認識自己最精采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這段自我探索的過程吧。

我是在自我的探索過程中,發現屬於自己的勇氣問題。從小到大,我一直都只是個小鱉三。我沒有勇氣,向自己偷偷喜歡許久的對象告白;我沒有勇氣,看到明顯的強凌弱而站出來為弱勢發聲。事實上,當我要面對自己時,我發現我更沒有勇氣面對自己原來是如此不堪面對的這一事實。

勇氣,究其實質而言,它到底是怎樣的存在,且在我的生命裡,它是怎樣的角色?這個問題,我不斷地自問。

我不是個聰明人,沒辦法空想出一個答案,所以我決定向傳統尋求一個方向。

勇氣:一個尷尬的美德

《中庸》裏頭有一句話:「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1

什麼是達德?簡單來說,就是普遍共有的美德或者是德行。勇氣,基本上就是人人共有的美德;不過,這個美德卻是帶著些許缺陷的美德。

例如孔子最崇尚勇氣這項美德的學生——子路——他就曾經問過孔子「君子是否尚勇」這一問題。針對子路的問題,孔子在他的回應裡並沒有肯定或者反對的意思,反倒是告訴子路,君子有勇,無義為亂。2

從孔子的回答我們首先可以知道的是,並未表示,勇氣是一個百分之一百完美無缺陷的美德;相對的,如果勇氣沒有「義」制約的話,反而會出現不好的結果。以現代的觀念理解的話,孔子其實是在說,當一個人「敢於」作奸犯科,擾亂國家與社會的秩序時,這樣的人所持有的勇氣,真的是我們值得欣賞與肯定的勇氣嗎?3

換個方向說,當勇氣要成為一個美德時,它不能單獨存在,反而需要其他的美德與其相依附才行。當勇氣與美德相依附的時候,才是在《四書》裡面會被讚許的勇氣。

我們甚至可以這麼推想,勇氣是一個中性的東西。當勇氣與為惡的觀念或者是念頭相依附時,那麼它將幫助一個人為惡;而當勇氣與為善的觀念或者是念頭相依附時,那麼它將幫助一個人為善。

行動才是重點

根據前面所論,我們多少也可以看得出來,勇氣的存在與否和一個人能否採取實際行動相關聯。我這並不是說,我們得先要有勇氣,才能夠有行動;而是當我們願意實際行動的瞬間,我們的行為就會將勇氣彰顯出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孔子所說的一句話得到啟示。

孔子說過:

見義不為,無勇也。4

這一句話的重點在於「為」這個字。如果我們看到「義」,也就是所當為之事, 卻不去做,那麼我們不能說自己有勇氣。

例如,當我們發現自己班級上出現霸凌這件事,自己寧願當個旁觀者,而不去加以阻止,即便自己的內心知道霸凌是錯的,或者就算自己在內心不斷譴責那些霸凌人的人,我們都不能說自己有勇氣。因為,我們沒有當下實際阻止霸凌。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真心實意的認為霸凌是錯誤的行為,而且我們應當保護弱小的人,我們真心認為這是個非常重要且應當捍衛的信念時;即便內心充斥著恐懼,你也依然願意實際阻止霸凌行為。如此,才是一個有勇氣的人。

所以,勇氣是需要透過實際行動才能彰顯而出,而非一個人嘴上說說、或打打鍵盤發表言論,就可以有勇氣。

由此我們可以明白,不是我們需要勇氣才能讓我們行動;而是看我們有多看重眼前的價值或任何人事物,使得我們願意跨越內心的障礙(這種障礙,有時是恐懼,有時是害羞),採取實際行動。就在這當下,勇氣才會彰顯出來。

勇氣的對立面:恐懼

承前文,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孔子是講勇者不懼而不是講勇者無懼5通常我們會認為「不懼」和「無懼」是一樣的概念,但在我看來,我認為它們之間存在著些許差異。

無懼,直接點講就是沒有恐懼,內心並不存在著恐懼感。但孔子並不認為人的內心不該沒有恐懼感。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當子路熱血憤慨的喊出行軍打仗之事時,孔子回應子路當臨事而懼6

這並非是孔子也將「懼」視之為美德,如果我們要更準確的理解孔子所說的「懼」的意思,我們要考慮上下文脈絡。例如,就子路所說的行軍打仗之事為例,朱熹對孔子所說的「臨事而懼」的懼,就解釋為「敬其事」,也就是應當敬重行軍打仗之事。

除此之外,我認為孔子的另一句話,足以幫助我們了解「懼」的另一面向。

司馬牛問君子。子曰:「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7

顯然的,孔子這裡講的「懼」,主要是針對內心的愧疚感而說。對孔子來說,一位仁人君子內心應當坦蕩蕩;若人真能如此,憂懼何來?相對的,孔子其實也是在說,一個人應當對自己內心的愧疚有敏銳的感覺,甚至要對愧疚感存著恐懼之心。一個人如果對自己所犯的罪毫無愧疚感,甚至是繼續敢於犯罪為惡,再次強調,這等「為惡之勇」孔子實在不讚賞。

從這兩點來看,我們可以明白一件事實。就是孔子他並非贊成人沒有恐懼,他反而肯定人要有恐懼。因為只有恐懼,才會提醒如子路那般的人,面臨重大的事情時,當存著謹慎之心,否則我們的勇,將淪為莽勇、血氣之勇。

勇者不懼

根據前面所說,我們知道孔子基本上是肯定恐懼的存在。事實上,當一個人面臨生命的威脅卻不知要恐懼,反而與之硬碰硬並以為自己這樣子很勇敢,這根本就是一件愚蠢行為。

前面我主要在否定勇者無懼,這裡我打算講勇者不懼。不過,在繼續前,我們先看孔子的一句話: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8

這句話的重點我們放在「過則勿憚改」這一部分。朱熹對這句話的解釋是:「勿,亦禁止之辭。憚,畏難也。自治不勇,則惡日長,固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苟安也。」9朱熹的解釋,簡單翻成白話就是:勿,也就是禁止的意思。憚,就是畏懼困難。若不勇於自我改過,則內在之惡會日日加深,所以有所過錯則應該要盡快改過,不可以畏懼困難而苟且安身。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得到,孔子認為當人要自我改過的時候,內心會產生一種畏難之情,以至於無法做到

當人要指責別人犯錯並要求他人改過總是容易,但反過來要求自己就往往是另一回事,人們通常會選擇得過且過。畢竟人們的內心總會有一道過不去的門檻,使得我們不願意正視自己內心那隱然未顯之惡。而這一道門檻,就是孔子所說的懼。

我認為我們可以這麼想像,孔子所說的懼基本上就像是一道牆。這道牆原來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保護自我,讓自我存在一個舒適安全的範圍內。但如果我們想要做出一些改變的時候,卻因為這道牆而不願意跨越,很難達到改變。

例如漫畫《海賊王》中的騙人布在娜美的家鄉與惡龍的一個幹部——啾——對決時,一開始他打算裝死逃過一劫,但他後來卻為了夥伴情誼重新站起來決鬥。事實上,在這場決鬥裡,騙人布從頭到尾都感到害怕,他怕自己會死。但他對夥伴的情感勝過他對個人生死的計量,使得他願意面對自己的恐懼,並且跨出那一步,翻越心中的那道牆,使得他改變了這場與漁人海賊團幹部啾的對決結果。

騙人布因為是動漫角色,所以他的表現較為誇張,卻不失去孔子所說的勇者不懼的味道。我認為孔子所說的勇者不懼其實是在說:內心無懼者非勇者,惟當內心存著懼,方為勇者。真正的勇者不是沒有恐懼或者無視恐懼,而是他願意正視自己的恐懼,並明白恐懼的意義,然後採取行動。

總結

根據以上所述,既然勇是與行動和跨越內心恐懼緊密相關,這就決定了「勇氣」這概念背後所深藏著的,是一個人高度的自主性,或者說自我意志。因為若不是一個自主性、自發性的行為,而是被動式的,或者是照命令行動式的行為,這就和勇氣扯不上任何關聯。

依據這一點,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不論是在過往的納粹大屠殺、228 事件、學運、六四天安門事件、太陽花運動,乃至現在香港的香港反送中運動裡的警察、軍人,他們以任何手段驅趕人民的行為,都不能說是有勇的行為。因為他們只是執行上級的命令,他們只是在工作而已。

另外,這也不表示新聞上的那些正義魔人就是有勇氣的人。因為他們的行為看似是見義勇為,但根本上而言,不過是抓緊人的小辮子,對人窮追猛打。這種得理不饒人的行為,根本就是變相霸凌。

相對的,新聞上的那位 16 歲的瑞典小女孩——桑柏格 (Greta Thunberg)——每週五罷課到瑞典國會前抗議,要求政治人物採取具體行動阻止地球氣候變遷。這種行為才是足以與勇相配的行為,才是真正的見義勇為。10從來都不是我們所說,而是我們的行為,在決定我們是怎樣的人。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就逃避,遇到該出手幫助時而當個旁觀者,我們很難說自己是個有勇氣的人。

我認為孔子所說的勇,基本上分為兩個面向。一個是見義勇為之勇,另一個是自我改變之勇。

見義勇為之勇,要求我們在面對社會的不公不義時,不要當一個忍氣吞聲的人。事實上,這也彰顯出,我們所相信的價值觀是什麼。如果我們相信社會的公義價值,勝過自我的小確幸,那麼我們就會在我們身邊的人需要幫助時,主動伸出援手。

自我改變之勇,要求我們誠實的面對自我的缺陷與不足,並且持之以恆的自我檢視與修改或者補足。這也考驗著我們自我改變的真心,因為自我改變總是會遇到許多誘惑與挫折,再加上它需要持之以恆地去做,這其實容易讓人選擇放棄。但當我們真的渴望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那麼我們就需要「過則勿憚改」。

  • 1. 朱, 熹. (2018).  四書章句集注. , p.29.
  • 2.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朱, 熹. (2018).  四書章句集注. , p.183.
  • 3. 我們現代人使用語言的習慣其實已經受到西化,所以在概念的劃分上,相較於孔子的時代,會更為精細,這也使得我們的概念語詞增多。在孔子的年代,概念的劃分較沒那麼精細,所以不管是作奸犯科還是伸張正義,讀《論語》的時候,讀者不難發現孔子都會使用「勇」這個詞彙。在現代,對於作奸犯科,我們會用「敢於」作奸犯科,而非「勇於」作奸犯科。
  • 4. 朱, 熹. (2018).  四書章句集注. , p.60.
  • 5.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朱, 熹. (2018).  四書章句集注. , p.116.
  • 6. 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朱, 熹. (2018).  四書章句集注. , p.95.
  • 7. 朱, 熹. (2018).  四書章句集注. , p.135.
  • 8. 朱, 熹. (2018).  四書章句集注. , p.50.
  • 9. 朱, 熹. (2018).  四書章句集注. , p.50.
  • 10. 16歲瑞典女孩發起315氣候罷課 全球1700城市響應,新頭殼newtalk,2019.03.15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