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哥吉拉II怪獸之王》:破壞、犧牲與平衡的怪獸華爾滋 | 哲學新媒體
影評

《哥吉拉II怪獸之王》:破壞、犧牲與平衡的怪獸華爾滋

您看過怪獸電影嗎?聽過金剛 (King Kong) 或哥吉拉 (Godzilla) 的名字嗎?讓一位不露臉的演員穿著布偶戲服或以數位技術捕捉肌肉動作,隨著劇情擺動肢體、裝模作樣,...

您在這裡

難度:
2

延續美國傳奇影業(Legendary Pictures)於2014年製作的電影《哥吉拉》Godzilla, 2014,影迷稱為傳奇哥吉拉、傳奇哥,本文簡稱為『前作』)世界觀與設定,正統續集《哥吉拉II怪獸之王》(Godzilla II: King of the Monsters, 2019,以下簡稱《怪獸之王》)經過五年歲月後熱鬧上檔。1不過對於這系列誕生於上世紀中葉(1954 年)的怪獸電影2來說,它是第二次在美國片商手中回到原點重新開始。3

早在 1984 年,原東家日本東寶株式會社 (Toho Company) 就藉著與1954年電影同名的新作品《ゴジラ》(The Return of Godzilla, 1984)4重新接續三十年前始業作的劇情,根據原先的系列作品建構全新的故事線。但在不久前的 2016 年,東寶也讓著名動畫導演庵野秀明(Hideaki Anno)5重新操刀,完成劇名為《シン・ゴジラ》Shin Godzilla, 2016,臺譯『正宗哥吉拉』,以下簡稱庵野版)的最新一次改編重啟。為什麼片商會反覆重啟故事,一再再三召喚怪獸呢?除了商業營利的考量外,又出現了什麼需要翻新故事的背景條件呢?

電影「正宗哥吉拉」(2016)海報。
電影「正宗哥吉拉」(2016)海報。

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資訊經由網際網路流通與交換,「哥吉拉」作為二戰後流行的老牌大眾文化符號仍不停被翻新與重新詮釋,日本、美國兩地片商與影迷在理解與詮釋上亦存有分歧與較勁之意。6前作(2014)與庵野版(2016)彼此在短時間內接連回歸「原點」(1954 年電影),影迷自然嗅得出雙方互別苗頭的味道,反覆回顧、詮釋的原點早已成為創作者與影迷們衡量與評判後續作品的參照根據。擁有想像力的人終將察覺,原點作品的經典化過程也彷如一隻怪獸的誕生,它本身不僅就是一種可疑的存在,身後因應人類欲望而無性增生、繁衍與複製的各種後裔也顯得微妙起來。

以下內容涉及部分劇情,請斟酌閱讀。(連同附註一起)

怪獸的文化迷因:在現代世界中甦醒的怪獸

在娛樂媒介、資訊媒體遠不若今日發達的時代,人們藉由口耳相傳、書於筆下的故事與文獻,以及身體呈現的曼妙舞姿與說唱戲劇,以眾多文化符碼的組合、演繹來向大眾傳遞資訊,並且影射社會現狀來啟迪民智。7
電影「哥吉拉」(1954)海報。
電影「哥吉拉」(1954)海報。

誕生於1954年的首部哥吉拉電影作為日本特攝、災難與怪獸電影的代表,承襲 1933 年的美國電影《金剛》King Kong, 1933 年),標誌著一種新穎敘事的延續。創作者們根據大猩猩(ゴリラ,羅馬拼音為 go-ri-la)和鯨魚(クジラ,羅馬拼音為ku-ji-ra)的首尾日語發音組合成「ゴジラ」(羅馬拼音為 go-ji-ra,日文漢字寫作『吳爾羅』)來當作這隻新生怪獸的名字,創作出只有日本才能譜寫的獨特故事。

上述創作靈感即意味哥吉拉的本質是不折不扣的人工產物。牠除了具備包括恐龍在內的不同物種生物屬性,更遭受人類惡行與失控科學的不幸傷害,被迫成為受到核輻射汙染而突變的遠古生物,象徵大自然深不可測的力量對人類反撲。初代哥吉拉以一種既古老又前衛的非自然型態向人類世界發出怒吼,踐踏並摧毀各種文明建設,是名符其實的破壞神。其中最經典的幾幕,就是張口施展原子吐息(atomic breath, or atomic blast)、行動中破壞高壓電塔,以及舉起電車並張口嚙咬的動作,甚至還摧毀了位於東京都永田町的國會議事堂,諷刺當時政府無能之意不言而喻。

映照社會現實是初代哥吉拉得以成為經典的要素之一,為大眾提供娛樂8則在其次。

在哥吉拉電影誕生的同一年,日本先後上映了黑澤明(Akira Kurosawa)導演的電影《七人の侍》(Seven Samurai, 1954,臺譯:七武士),以及由當紅職業摔角選手力道山(Rikidōzan)主演的動作電影《力道山 大いに怒る侍》(1954,暫譯為力道山之怒)等幾部大眾娛樂作品,這組成了初代哥吉拉電影在當時的社會脈絡,影響了後續作品的走向。9隔年(1955年)的續集《ゴジラの逆襲》(直譯:『哥吉拉的逆襲』)就在前述的破壞神底蘊外,加入新怪獸角色安排打鬥情節,開創出怪獸對決的娛樂路線,完備了怪獸電影的基礎公式。

跟著日本社會現狀同步演進,哥吉拉電影續集在追逐票房收益與投合觀眾品味的思維下,精心設計的神秘怪獸、天馬行空的打鬥招式持續推陳出新,重視娛樂效果反倒成為創作主軸。縱然保留幾絲對於世俗紛擾的反諷與省思,片商捨本逐末的經營心態觸發品牌行銷的邊際遞減效應,將系列作品帶向死路,不得不反覆宣布暫停拍攝或重新啟動。

傳奇影業在《怪獸之王》籌畫期間即表示要展開「怪獸宇宙」(MonsterVerse),採取怪獸對決路線,讓眾多不同象徵與意涵的怪獸劃在同一個世界觀中彼此較量。這個選擇延續了前作將哥吉拉從破壞神框架中解放出來的既定方向,完全否定這個虛構角色是緣於人為核子輻射而激發創作靈感的歷史事實,將核子試驗詮釋為消滅巨大怪獸的秘密計畫,偷渡了西方國家測試核武、使用核武的正當性,同時轉而從怪獸相撲的必勝冠軍去設定哥吉拉的角色與地位,傳奇版哥吉拉被描述為史前時代的頂級掠食者,也是自然界的平衡者,進而詮釋為地球的守護神

「神話是我們的羅盤」:除了怪獸洗產地,還拿英雄去獻祭

《怪獸之王》以地球空洞說(Hollow Earth)來解釋巨大怪獸的隱藏與出沒,同時將這群龐然大物歸屬於一種稱為泰坦巨獸(Titans)的分類,有系統將昔日在電影中出現的部分怪獸重新納入傳奇版本的怪獸宇宙中。

這項命名直接指涉了希臘神話中的泰坦神。在神話裡,祂們是接替原始神祇之後的世界統領者,最後遭到奧林帕斯神祇(Olympians)推翻。結合神話學與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泰坦神祇被認為是自然原始神祇朝向人格神祇的過渡。

《怪獸之王》除了借鑒泰坦神族巨大、雄偉的具體意象,也暗示了泰坦巨獸是自然、原始力量的縮影與繼承者,並隱約指出這支族類存在於地球的古老、悠久,以及牠們與人類共存的經驗與模式,呼應了劇中一句稍縱即逝的臺詞:「神話是我們的羅盤」(Myth is our compass.)。10
Godzilla II: King of the Monsters Wallpaper.
電影「哥吉拉II怪獸之王」(2019)電腦桌布,四大怪獸版。

在本劇中,四大怪獸在官方宣傳海報所採用的色彩,即以藍、綠、紅、黃色來提示、識別怪獸們的迥異質性與能力,可說是牠們的象徵色彩。從大海波濤現身、登陸進行戰鬥,最後又消失於海洋中的哥吉拉,可將牠視為水(海洋)元素結合土(陸地)元素的象徵,至於其他怪獸大致亦可在身上找出些許古典元素、基礎物質等自然哲學的痕跡。11

於是,自墨西哥火山裡出現的拉頓(Rodan,日文為ラドン)、藏身在中國雲南密林中12摩斯拉(Mothra,日文為モスラ),以及冰封於南極大陸、能夠掀起劇烈風暴的宇宙生物王者基多拉(King Ghidorah,日文為キングギドラ),牠們不僅各自帶有火焰、林木、風暴、雷電、金屬等物質元素的意象,更將發現怪獸的背景視野擴大到日本以外的國度,納入人類文明與歷史的視角來構築怪獸文化的當代意涵。13

此時站在這群古老的龐然巨獸腳邊仰望牠們,人類會帶著怎樣的表情?又該如何面對這些超級敵手?該膜拜還是消滅牠們?是否僅能袖手旁觀等待災厄退去?人類是否註定永遠是被怪獸欺凌、踐踏的角色?

在距今絲毫不遠的古代,活體獻祭是人類平息與渴求超自然力量的方法。今日人們或許認為那不過是荒謬的迷信,然而是否有效並非問題所在,值得探討的地方是犧牲的概念與思維。其實人類很早就從生存環境中發現自然界的反饋,我們從來就不滿足自己僅僅是寄生在地球上的宿主,早已試圖去駕馭那股神秘難測的巨大力量。

類似河伯取婦的獻祭情節確實在前作中出現14,即前作男主角在核電廠任職的母親15來不及逃出核輻射外洩事故,被迫與夫婿隔著安全門生離死別的電影序幕情節。在前作畫面中,一道道沉重的金屬防護門以垂直或平行對開形式關閉,令這座核電廠彷彿成了吞噬美女祭品的龐然巨獸。  

在初代哥吉拉的劇情中,發明「氧破壞者」(オキシジェン・デストロイヤー,劇中直接取用Oxygen Destroyer的片假名,或意譯為『水中氧氣破壞裝置』)16並捨身與初代哥吉拉同歸於盡的芹沢大助博士 (Dr. Daisuke Serizawa),已能提供出足以殺死怪獸的科學方法。面對大肆危害人間的破壞神哥吉拉,深知核武之害的當代武士拒絕讓自己的先進科學研究被世人利用作為毀滅性武器,不惜化身為現代巫覡,犧牲自我,獻出生命為世人除害。

回到傳奇版本,前作由渡邊謙 (Ken Watanabe) 飾演的芹沢猪四郎博士 (Dr. Ishirō Serizawa)17回溯並綜合了初代哥吉拉電影裡的山根恭平博士 (Dr. Kyohei Yamane)18部分劇情,以不明生物研究者的身分登場,認為具有吸收輻射能力的哥吉拉擁有平衡自然界的力量,相信牠能夠消滅與擊退危害地球生態的怪獸。

相較人物原型,即使這位透過科學研究瞭解怪獸特性的當代武士在前作曾以停止的懷錶隱喻廣島核爆事件,卻是一種與初代哥吉拉來歷切割的作法,在本劇中反而利用核武中的放射物質去援助哥吉拉。基於上述的研究成果與個人信念,芹沢博士以活人獻祭的形式去手動引爆核彈,讓重新吸收輻射、充滿能量的守護神哥吉拉去擊退怪獸,維護地球生態的平衡。
美軍拍攝廣島核爆產生的蕈狀雲,1945年。
美軍拍攝廣島核爆產生的蕈狀雲,1945年。

時空相隔半世紀有餘,電影中的兩位芹沢博士先後使用特殊武器面對哥吉拉,前人欲其死,後人則欲之生,各自演繹出表象迥異、內蘊一致的武士道(Bushido)。存在於人性中的精神追求,以及面對物質、名聲的取用與捨棄,醞釀了角色產生犧牲自我的判斷、決定與行動。這固然屬於個人的獨斷決定,但也因為這項決斷具有主觀意願,反而蔑視了生命倫理與道德客觀主義上的阻礙與陷阱。孟子有言:「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19古諺所謂的「義無反顧」,大概就是指這種時刻吧。

結語:全新改版的怪獸文化學

在今日全球霸權秩序的變化趨勢下,我們已然可以從傳奇哥嗅出幾絲歷史修正主義 (historical revisionism) 的痕跡。美方創作的怪獸哥吉拉不再是遭到西方國家核輻射汙染的無辜生物、破壞神,卻以吸收輻射物質的地球保護神形象來重塑。這對人類史上唯一遭受核武攻擊的國家及其受難者後裔,情何以堪呢?這就可以理解庵野版為何會從日本近年的核災事件視角重申正宗破壞神路線,讓哥吉拉癱瘓大半個東京都、對抗駐日美軍,還消滅包括首相在內的八名主要內閣成員了。20

不過以原點作品的尺度來說,接續前作重啟故事的《怪獸之王》在激發觀眾進行思辨的安排上,後出轉精,相對庵野版更略勝一籌。其中一則顯著的例子,即是直接挑明「人類亦為怪獸21的觀點。畢竟發動戰爭與導致災害者,不正是人類自己嗎?

本劇中,因喪子之痛而暗自決意扭轉自然界失序狀態的艾瑪.羅素博士 (Dr. Emma Russell),認同生態恐怖主義(Eco-terrorism)以解放巨獸來讓地球恢復平衡的主張。雖然她瞭解將有無辜民眾因此犧牲,卻仍然屈服在恢復世界生機活力的偉岸理想之下,將孩子與他人的不幸死亡詮釋為有價值的犧牲,以求換取理想的實現,因此招致親生女兒視其為極惡怪獸的沉痛指責。

對照芹沢博士的自我犧牲,艾瑪.羅素博士則是默許犧牲他人去換取全體利益,彼此觀點與價值判斷存有高度值得討論的空間。雖然不見得犧牲自我者就比較高尚,但是艾瑪.羅素博士最後為了保護家人也走上這條自我犧牲的道路。試著捫心自問,我們是願意追隨與效法芹沢猪四郎博士去貫徹大義?還是同情艾瑪.羅素博士的自私?也許傾向後者為多?但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檢視每個人的道德情操,終究是思慮難周的主觀判斷,無法以公、私領域的實踐成效去圈定其神聖或猥瑣。

無論如何,這部由美國傳奇影業出品的哥吉拉電影續集,透過充實、有梗的情節與角色安排,隱藏著許多值得觀眾細細品味的人性課題與哲學思辨,已然將怪獸電影的內涵提高至前所未有的境界,相信後續作品亦值得影迷引頸期待。22

*拙文承蒙夏逸平許昊仁審閱,謹此致上謝忱。

  • 1. 臺灣於 2019 年 5 月 29 日在院線上映,是較香港、新加坡提前一日,比美國、日本地區早二日的首映地區。
  • 2. 時間是 1954 年,由香山潤原作,本多猪四郎擔任監督(即導演),圓谷英二負責特效,共同打造的特攝電影《ゴジラ》(Gojira, 1954,臺譯劇名為『原子恐龍』,粉絲稱為初代哥吉拉、初哥)在日本上映,此後直到 1975 年之間的續集電影被統稱為昭和系列。其中劇情逐漸形成怪獸毀壞人類文明設施、傳統與現代建築、相互對決與合作,以及效率低落的當代軍事行動與尖端武器、人類以新科技起身對抗怪獸等許多公式橋段,成為日後翻新、改編故事的基礎。
  • 3. 第一次是1998年授權美國三星影業(TriStar Pictures,屬於索尼影視娛樂旗下子公司)拍攝的《酷斯拉》Godzilla, 1998),當時受到《侏儸紀公園》系列的科幻寫實風格影響,這版哥吉拉是由遭受核試驗輻射汙染的蜥蜴突變而成,濃重的生物特徵與行為模式遭到影迷大力反彈,三部曲計畫被迫喊停,連怪獸名稱都被改為 Zilla(吉拉),成為被影迷除名的黑歷史作品。
  • 4. 國際英譯強調「回歸」,與日文原題不同調,臺譯片名為『怪獸』。這版故事以重新詮釋、翻新昭和系列內容為主,至 1995 年共計有七部電影,被統稱為平成系列。粉絲稱為平成哥吉拉、平成哥。接下來自 1999 年至 2004 年的六部作品,則被稱為千禧年(或新世紀)系列。
  • 5. 日本動畫監督、劇本家,曾在吉卜力為宮崎駿效力,代表作以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系列最為國際知名。
  • 6. 片商為了迎合市場,在美國版本添入原版所無的旁白、角色,甚至讓怪獸開口講話,可以互相溝通。有趣的是,針對怪獸的聲紋捕捉、音訊模擬與號令傳遞在傳奇哥的世界觀中至為重要,作為本劇「麥高芬」(MacGuffin)的奧卡裝置(ORCA)即是《怪獸之王》的劇情關鍵。
  • 7. 初代哥吉拉雖然出現在電視機逐漸普及的時代,此時的電視機仍是少數人才有能力購買的家電設備,加上電視節目的內容製作與播映時間依然存有許多限制,藉由電影傳播資訊的效果仍屬上乘。此外,大尺寸的電影畫面能增添影片角色的存在感,劇場環境也能夠提供比家庭客廳更為高級的影音享受。雖然以電視機為首的家庭影音市場日趨壯大,電影事業迄今仍是大眾娛樂文化的重要媒介。
  • 8. 另指昭和系列後期轉為子供向/兒童化,或稱低齡化的路線,為了面向大眾、提升票房,娛樂效果始終是平成系列、千禧年系列的主軸,此時的哥吉拉已具有守護地球的正義英雄色彩。
  • 9. 小野俊太郎著,王榆琮譯,《一本書讀懂哥吉拉:解開跨越半世紀的怪獸之謎》(臺北:時報出版,2015年),頁88。此書日文原題為《ゴジラの精神史》(直譯:哥吉拉的精神史),其實是有些嚴肅的人文學作品。
  • 10. 出自摩斯拉的研究者陳博士,角色由章子怡飾演。
  • 11. 在昭和系列的基礎上,傳奇版的怪獸並非完全根據舊設定。例如從日本九州阿蘇山飛出的拉頓是以製造強風進行攻擊,最後死於火焰。但在《怪獸之王》劇情裡,自墨西哥某火山飛出的拉頓則是居民傳說中的火之生靈。
  • 12. 此處影片出現形似墨西哥卡斯蒂略金字塔(El Castillo)的建築物,它是馬雅文明的著名遺跡。
  • 13. 在過去的電影中,基於打鬥趣味、娛樂性來設計的怪獸們大多缺乏如此詳密、有根據的身世設定,甚至為了遷就拍攝條件還會出現身長忽高忽低之類自相矛盾的情況。
  • 14. 1954年電影有段對白可以參考,當時受災村民在祭典上對記者說:「(哥吉拉)它是以吃魚為主,有時候也會吃人。以前,要是捕不到魚的時候,我們就把年輕的女孩子給怪物做祭品,以免它把我們都吃了。」
  • 15. 由法籍氣質女星茱麗葉畢諾許(Juliette Binoche)飾演,實至名歸的安排。
  • 16. 「氧破壞者」是1954年初哥劇情中的「麥高芬」,這次在《怪獸之王》登場時卻被刻意抹殺,形成它與「奧卡裝置」的世代轉移。
  • 17. 這個名字致敬了初代哥吉拉監督本多猪四郎,同時在角色描寫中設定其父為芹沢英二,致敬特效監督圓谷英二。
  • 18. 由志村喬 (Takashi Shimura) 飾演。山根博士在劇中指出哥吉拉是存在於自然界中的遠古生物,由於當代進行核試驗而發生突變,故而現身人間。順道一提,志村喬同時也演出黑澤明電影《七武士》的武士首腦兼軍師。
  • 19. 《孟子.告子上》。
  • 20. 雖然首相是被動同意駐日美軍攻擊哥吉拉,但卻是與其他閣員一同死在美軍進攻期間的據點轉移(特權避難?)過程中。這個安排可能是因為他們嘴上認同保衛國家之大義與職責,實際上卻是放棄國土、拋棄當地民眾,隱約影射日本政府處理2011年福島核災事件的災民政策與態度。對照傳奇哥前作,雖然是直接從核電廠事故展開劇情,敘事卻著重於揭露事故背後的真相。附帶一提,庵野版這次重啟並沒有摧毀國會議事堂,僅僅放任它陷入火海而已。
  • 21. 在1984年的續集電影中,已由哥吉拉研究者林田信教授(Professor Makoto Hayashida)表明:「製造那怪物的是人類,所以人類才是真正的怪物。哥吉拉可說是一件核武器。」這段臺詞應視為東寶官方的一貫主張。
  • 22. 不管是人類文明的破壞神還是平衡地球生態的守護神,怪獸們隨心所欲發揮天生神力的當下總是令觀眾感到無比痛快、大感振奮。初代哥吉拉肆虐東京、摧毀國會,平成哥也曾在1995年電影中橫行當時的英屬香港,現在的傳奇哥業已陸續踏破舊金山、波士頓等地,若片商哪天考慮來臺灣取景,不妨在劇情裡安排哥吉拉享用核一、核二的燃料棒之餘,也讓牠翻山路過中正區中山南路1號或直走凱達格蘭大道吧?
我是誰?等我想起來再告訴你。(以下空白。)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