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理查.大衛.普列希特《愛情的哲學》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理查.大衛.普列希特《愛情的哲學》

1950 年開始,大眾文化在設計史上由次文化的地位躍升為主流藝術的使用元素,米老鼠、迷你裙、普普藝術、靈幻......等等,開始廣為大眾所接受。 這感覺很像,理查.大衛.普列希特(...

您在這裡

難度:
1

1950 年開始,大眾文化在設計史上由次文化的地位躍升為主流藝術的使用元素,米老鼠、迷你裙、普普藝術、靈幻......等等,開始廣為大眾所接受。

這感覺很像,理查.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於《愛情的哲學》此書的導論所言哲學對於「愛情」議題的談論狀況:「『兩性之愛』對我們而言很重要。但在西方哲學的傳統裡,柏拉圖以降,兩性之愛就一直被視為非正統的『休閒音樂』。」1哲學,這堅持穿著理性長裙的修女,彷彿也在此時換上了「迷你裙」,露出她自認為「私密」的大腿;開始願意正視愛情的哲學意涵。

大眾對於愛情的需求絕對不少於對於形式邏輯、形上學的需求,有時甚至超過它們!!

那麼普列希特的《愛情的哲學》是將「愛情」視為學科,為它提出新的哲學觀點分析嗎?

如果你是這樣期待,你可能要失望。

普列希特延續著他在《我是誰》與《無私的藝術》的寫作手法,以問題為導向,串起西方哲學家對某些議題的討論。看他的書你會有種錯覺,感覺像是把這些不同時空的專家全部一起叫過來,普列希特作為主席,讓這些專家圍著圓桌開始暢所欲言。

打破了傳統西方哲學史介紹理論的方式,他橫向的做聯結。在面對同一個問題時,加入心理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等等專家的觀點,讓觀眾聽聽他們會有什麼想法。而普列希特的工作是什麼呢?他自己於書中導論澄清,他的工作只是在於整合各家觀點,釐清各個看法的關聯性與差異性。

如果你看過《我是誰》與《無私的藝術》,你會訝異於他文字的親民魅力,但還是會覺得是一本「以哲學為主」的書籍,特別可以由他的結論看得出來。但這次《愛情的哲學》所涵蓋的面相超出你的想像,他穿梭於生物學、大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動物學的案例運用,會令你瞠目結舌。他所呈現的哲學思辨特質類似于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通才顯現。你甚至會在讀完書時懷疑,學校內那些哲學教師所給予的知識是否都太狹隘,真正的哲學家應該如他一般迷人。

而這本書絕對不是他的「個人秀」。他一如以往的作品提出關於「愛情」這個問題,請所有專家入座,讓他們分別就其專業領域,各自闡發意見;可能是「性」、可能是「愛」、可能是「慾」。最後普列希特所要做的,只是串連起各家觀點,借由這些專家的理論幫助你或我釐清一些之前或許不清楚的事情,讓我們在往後面對類似的狀況時,得以充滿「自覺」。

「自覺」與「反思」正是哲學訓練中最重要的基礎原則。換言之,這本書其實在幫助我們進行愛情的哲學訓練

書本主要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 男人與女人

1-5 章 性別角色的生物與文化根據:各種性別特徵與性格是從何而來?是動物遺傳?源自遠古演化?還是當代的發明?

他以「演化心理學」為開頭,然後提到德斯蒙特・莫里斯的《裸猿》理論,加入「人類動物學」觀點。然後順勢導出威廉・奧爾曼的紅毛猩猩的研究。又連結基因學,威廉・唐納・漢彌爾頓的觀點,用數學公式來掌握基因原則。最後居然提出用「投資」理論來看待男女性別所造成的愛情觀點差異!如果你不喜歡那麼激進的觀點,或許奧托・魏寧格2試圖將「文化」與「生物」的觀點來詮釋,你會比較滿意。

第二部 愛情是什麼?

6-10 章 愛情的生物學意義:為什麼會有愛情?或許一開始並不是為了男女結合而「設想」的?或許愛情是彙集了各種想像、嚮往、與觀點,並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相當固定的「符碼」系統。

普列希特在第八章 ( P.205 ) 的開頭提到:

我在此想提醒,只有極少數的女性嫁給白馬王子,只有極少數的男人娶到白雪公主。說得更謹慎一些,我們幾乎都沒遇過自己的夢中情人,一次也沒有,只有極少數的夫妻在長年相處後,還覺得對方好棒,或是還受得了對方。大部份的人會說,反正還合得來,但這絕對不是愛情,而是對愛情留下的記憶;換句話說,那是伴侶關係!

這觀點類似於書中也提及的尼克拉斯.盧曼 ( P.271 ) 的用社會系統穩定性來解釋愛情關係的穩定性,而所謂的愛情,可能也只是一種「對期待的期待」。

第三部 今日愛情

11-14章 針對當前愛情問題進行探討:為什麼「浪漫」愛情變得如此重要?當浪漫變成消費品,還有「真愛」嗎?現代家庭關係又是什麼?

愛情的探討最後走入對於家庭價值的定義,似乎也暗示著普列希特自己本身對於愛情價值的體現---「回歸傳統」,而在家庭的關係中,他認為「全新」的我們即將誕生;但他也同時提醒我們:「世界上最難修正和擺脫的就是家庭巢臼」。(P.339)

因此,在這階段的最後,普列希特用「四方鱷魚」的隱喻,拋出對於愛情「框架」的再思考。這思辨的突破是痛苦的,他把這「苦藥」留給我們,但也在同時用卡夫卡於 1913 年的詩鼓勵我們,良藥苦口。詩是卡夫卡寫於日記中,獻給一趟南方旅程所邂逅的瑞士女孩:

悲傷與愛情的甜蜜。甲板上她對著我微笑。此乃人間至美。這讓人簡直想死,卻還得把持住自己,這就是愛情吧。

所以,愛情到底是什麼?普列希特在引了大量專家的論說後,他對愛情的立場是詼諧的,認為正因為愛情「一點也不理所當然」,所以才凸顯出「愛的理所當然」是一種崇高的情感表達。

或許你會對他太過詩意的立場感到失望,但仔細想想,正是愛情那「一點也不理所當然」的本質,才使得它內涵變得豐富迷人。

這是一本適合同性戀者、異性戀者、認為愛情是絕對生物理論演化者、相信邏輯能理性能解釋一切者、或是自認為自己是詩意浪漫的愛情探索者、抑或是完全不相信愛情的獨特份子,閱讀的愛情知識書籍。

在此推薦此書,理查.大衛.普列希特的哲學論述方式絕對讓你眼睛為之一亮。

  • 1. Precht, R. David, 普列希特 理察.大衛., & 闕 旭玲. (2011).  愛情的哲學. ,p16.
  • 2.性與性格》, 奧托.魏寧格 ( Otto Weiniger ), 網路與書出版。
學習哲學是我期望自己提升對藝術理解的路徑,卻意外的沉浸於這門學科。 就像我原本認為爬山是項鍛鍊身體的運動,卻意外讓山林走入我的生命裡。 我的專業研究是儒... 更多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