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齊澤克電影私推介 | 哲學新媒體
影評

齊澤克電影私推介

電影是一種結合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碼科技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入後期製作而成。它是現今社會一項十分普遍的娛樂消遣活動,不論是為了不動腦就可以開懷大笑一場、...

您在這裡

難度:
3

電影是一種結合表演藝術、視覺藝術及聽覺藝術,利用膠卷、錄影帶或數碼科技將影像和聲音捕捉起來,再加入後期製作而成。它是現今社會一項十分普遍的娛樂消遣活動,不論是為了不動腦就可以開懷大笑一場、又或是為了恐佈驚嚇的刺激感、還是為了尋找一絲個人的共鳴、甚或只是純粹為了打發時間,都必定可以找到一齣滿足以上種種要求的好戲。

電影不單只與現今的社會密不可分,其實它跟哲學的關係更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代!早於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詩學》,亞氏經已著手閳釋古希臘悲劇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本質,往後的哲學家均希望以此方式探索解釋其文化中每種重要文化形式的特質和特徵。1

自從電影在當今社會逐漸重要的藝術形式,哲學被普遍認為有責任去檢視其本質。話雖如此,原來早期對電影的哲學探索主要是集中在電影究竟是否屬於一種藝術形式,不論是從其製成過程、發行以至到被觀眾收看等層面來說,因為它實在有別於其他一眾藝術形式,例如畫作和雕塑。2

隨著電影及相關數碼媒體持續不斷地擴大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力,電影哲學可以預期將成為哲學範疇內的新興重要學科。在可見的將來,我們可以預期在這有趣的哲學探索中出現嶄新且富有創見的學術貢獻。

享受電影評語多於電影本身的電影粉絲

其實也不用期盼將來,日前 Open Culture 網站就經已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紹當今世界知名哲學家齊澤克 (Slavoj Žižek) 的電影推介片段,給一眾對哲學和電影同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先睹為快。齊澤克在片段中還透露了他看電影的小秘密,就是他更享受閱讀 DVD 盒背上的評語多於觀看電影本身,因為他更喜歡了解圍繞在電影週邊的所有事情。

齊澤克在片段中的評語保持著一貫的銳利、迷人,偶有輕率但更多的時候引人發笑。他不是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的粉絲,他是少數偏愛義大利導演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晚期作品多於早期新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品如《羅馬‧不設防》(Rome, Open City) 的人,而他原來是李安執導《冰風暴》(The Ice Storm)的靈感來源。

以下便是他在訪問影片中對部份電影給出的個人評語:

Trouble in Paradise (1932) – 劉別謙 (Ernst Lubitsch) 導演

「對資本主義最佳的評論。」

Sweet Smell of Success (1957) – Alexander Mackendrick 導演

「一個對美國新聞腐敗情況很好的描述。」

Picnic at Hanging Rock (1975) –  彼得‧威爾(Peter Weir) 導演

「我就是喜歡早期的 Peter Weir …這就像他自己版本的 Stalker (塔可夫斯基1979年的電影)。」

玩笑 The Joke (1969) – Jaromil Jireš 導演

「The Joke 是米蘭昆德拉的第一本小說並且是我認為是他唯一好看的小說,之後的全都在走下坡。」

冰風暴 The Ice Storm (1997) – 李安導演

「我對這部電影存有個人喜愛,當 James Schamus 在寫劇本時,他告訴我他在看我的一本書、而我的這本理論書給了他靈感;雖然這是個人理由,但我同時喜愛這部電影。」

孤星淚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 David Lean 導演

「我就是個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的大粉絲。」

城市之光 City Lights (1931) –  卓別林 (Charlie Chaplin) 導演

「還有什麼需要說?這是有史以來其中一部最偉大的電影。」

你他媽的也是 Y Tu Mamá También (2002) – 艾方索·柯朗 (Alfonso Cuáron) 導演

「這顯然是出於個人理由,因為是我寫評語。雖然,我必須說我最喜愛的 Cuáron 電影是《人類之子》 Children of Men。」

以電影說哲學的拉岡繼承人

齊澤克其實早於 2006 年已經拍攝記錄片 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他滔滔不絕地運用精神分析法來大談希區考克、大衛·林奇、塔可夫斯基(Andrei Arsenjewitsch Tarkowski)、沃卓斯基姐弟等導演拍攝的 43 部電影名作;其後又於 2012 年再拍攝紀錄片 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不過主題轉移到意識形態。他以天馬行空式的說話風格,以及擅長將心理分析、政治和黃色笑話融為一體,而令人看得拍案叫絕。

從被埋沒的好萊塢經典《極度空間》(They Live, 1988),到希特勒時代的意識形態頌歌《意志的勝利》 The Triumph of the Will, 1935),英國電影經典《相見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和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還有膾炙人口的《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1965), 《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 1971), 《基督的最後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1988)。齊澤克不時易裝扮演成電影中的人物突然出現,用他那斯洛伐尼亞口音極重的英文解釋他的觀點。齊澤克是透過電影來說拉岡,電影的影像直接成為他解釋意識形態的符號,很多現象通過他的解讀都能夠給人們很多新的啟發,看到一些傳統慣性視角下所不能見到的東西。電影在他身上變得富有哲學性,而哲學在他身上則變得富有趣味性;真可稱得上是相得益彰的典範,哲學人或許從中也能啟發出更多的哲學可能性。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