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臺灣儒學論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明清臺灣儒學論

  • 難度
    0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潘, 朝陽
    出版社: 台灣學生書局
    出版年份: 2001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本書收集整理作者數年來以「思想的區域研究」為思維主軸而完成的臺灣儒學論文,共計八篇。

    儒學具有人類德智之普遍性意義,此即東西南北方皆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之義。但卻非學院內的口耳之學而已;儒學實屬道德實踐的教化之學。所以儒學通過儒教而具體實存地成為中國人日用踐履的常道慧命,是中國人兩千年來的文化方向。

    儒學既是活生生具體實存的實踐性德智,它必然隨實踐功夫而在大地上形構道統、政統、社統等層次意義的中國文化和土地傳統。經過歷史之積漸蘊貯,所以發展成儒家智慧在區域中的實踐性境界。

    再者,中國文化隨中國人從中土往四周的播遷而逐漸擴展至中國四境,儒學儒教在地方上的踐成,乃是中國文化在該地區真正落實的證明。臺灣自西元一六六一年明鄭驅荷建政之始,即以浙東儒學樹立臺灣之儒家綱常與慧命;一六八三年入清版圖後,朱子儒學隨儒吏、儒士進啟臺灣,而與浙東儒學形成臺灣儒學儒教的大江巨河,共同滋溉儒家常道慧命之臺灣文化土壤。

    本書更特別指出臺灣儒學儒教文化土壤之滋潤灌溉,多由地方儒士儒吏和民間社會之自動自發而開啟之、培成之、護育之,與「國家」的政權力較無實質關係。正因為如此,乙未割臺之後,雖然橫遭異族日人之殖民壓迫統治,臺民卻仍堅貞一志於儒門常道,並未由於遭受夷狄的壓制而異化;日據五十年的臺灣,實質上證成了儒家臺灣的剛健和敦篤。

    本書八篇論文所論多屬明鄭與清代之臺灣,但就儒家孔孟程朱大傳統而言,文脈亦有遠紹千百年儒道者,此即萬里來龍結穴臺島,顯其飛龍之德。亦論及日據時期臺灣儒士剛烈之志者,此亦體證臺灣儒者春秋氣節必如長江,平居溫良恭儉讓,一片水鏡無痕,但若一旦臨家國生民患難之際,則必奮勇激厲而起,如江水驚濤怒潮之裂岸夷陵。這樣貞亮高潔的臺灣,近年卻被惡意遺忘、訕詈、踐踏、污蔑久矣,作者心中常懷畏懼與不平,故發憤著作臺灣儒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