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陪你看電影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哲學家陪你看電影

  • 難度
    2
    評價
    你的評價: 平均: 5 (1 人投票)
    作者(群): 蔡, 士瑋 ; 梁, 家瑜
    出版社: 開學文化
    出版年份: 2019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看電影可沒你想像的這麼簡單
    九場經典電影 九個哲學思考

    這是一個影像豐沛的年代。
    在這影像豐沛的年代,你的思考方式也被影像制約著;在影像的時代裡,更要警醒地考慮到影像的構成。

    台灣近年來強調公民教育、希望培養學生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了哲學思考。要如何將哲學思考更貼近生活,不落入專技的範圍,卻又不失哲學特質的挑戰並不小。

    而看電影即是生活中再普遍不過的日常行為。

    電影不只是電影,它投射出一個影像運動的平面,糾集了不同時間流,就連公共生活或私人空間也被此類異樣的時空所穿透,有多到不行的層次可以挖掘,甚至在想像力中撐開極大的張力。

    此書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並不刻意將電影哲學化或是哲學電影化,而是把它清楚分為兩件單一的主題作討論。因此,各章節將以影片資訊、鏡頭畫面、鏡頭、場景、敘事或故事、主旨、問題的順序作呈現,讓讀者跟隨作者的敘述,小心翼翼地進入電影,穿破視覺直觀,再深入哲學。當了解哲學語言的運作,知道怎麼讀電影,也就會理解到影像「要說什麼,不說什麼、什麼留白」,這時,要插入哲學思考的發問,就會有合理性。反過來,有較為豐厚的哲學知識,更是有助於提煉出一些問題設定,借用影像運動來進行推理。

      《楚門的世界》
      我們為什麼會認為楚門離開被安排的人生後,
      就獲得真正的「快樂自由」了呢?

      《關鍵報告》
      有犯罪意圖的人,就可被構成罪犯嗎?

      《刺激一九九五》
      為何主角不惜被關禁閉,也要播放音樂呢?
      「希望」之於生活到底代表了什麼?

    透過影像來思考,質問影像,找到之間微妙卻相輔相成的連結,用更平易近人的管道,以觸發更多思考的可能。
    影像固然不是真理,也未必揭露真相,但往往能夠形成一道帷幕操縱我們對真實世界的認知與感受。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場電影吧!

    作者簡介

    蔡士瑋
    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屏東南州「水林藝術空間」策畫及策展人、多所高中哲學教師。研究領域為德希達哲學中政治-文化身分認同問題、藝術理論與美學研究。

    梁家瑜
    高雄人,英國艾賽克斯大學電影與文學碩士,法國高等電影驗就學院助理導演二級文憑,曾任國際新聞編譯、紀錄片版權專員、駐外新聞特派,翻譯作品有《壓迫與自由》、《論特權》、《邊境國》、《法國高中哲學讀本(二)、(三)》,著有《起初,是黑夜》,現為英國薩賽克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博士生。

    繪者簡介

    Point Chen 點點陳

    桃園人,是一名不太務正業的工程師。
    喜歡用畫筆記錄日常小事,一筆一畫輕輕描繪,
    再平凡的日子都是最值得回味的時光。

    instagram : pointdiary
    Facebook:點點陳插畫事務所

目錄

推薦序 —黃冠閔
導讀一  —看電影
導讀二 —讀哲學
1. 《楚門的世界》— 柏拉圖《費多篇》
2. 《鵝毛筆》— 柏拉圖《費德羅篇》
3. 《神父同志》— 斯賓諾莎《倫理學》
4. 《關鍵報告》── 康德《未來形上學之序論》
5. 《尋找新樂園》──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
6. 《鬥陣俱樂部》── 胡賽爾《邏輯研究》
7. 《魔鬼代言人》— 拉岡《助成「我」的功能形成的鏡子階段》
8. 《刺激1995》— 布洛赫《希望的原理》
9.《V怪客》— 德希達《尤其不要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