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安斯康姆:以「意圖」為行為之道德評估, 寫出現代倫理哲學經典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安斯康姆:以「意圖」為行為之道德評估, 寫出現代倫理哲學經典

《哲學家女王》書摘
安斯康姆在形而上學、哲學史、心靈哲學、道德哲學和宗教哲學方面都發表了重要的著作。她最著名的作品《意圖》(Intention)被廣泛譽為現代哲學經典,並被描述為二十世紀行動哲學 (philosophy of action) 的決定性時刻。同樣地,她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刺激了當代德行倫理學的發展。但安斯康姆是以譯者的身分獲得了第一次的認可,...

您在這裡

難度:
2

文 / 漢娜.卡內吉─阿布斯那特 (Hannah Carnegy-Arbuthnott)

深獲維根斯坦喜愛的傑出哲學後輩

伊莉莎白.安斯康姆 (Elizabeth Anscombe) 是二十世紀哲學中最重要的一號人物,也是最有趣的人物之一。安斯康姆於一九一九年出生在愛爾蘭,後來在倫敦南部求學,她獲得了牛津大學聖休學院 (St Hugh' s College) 獎學金,攻讀古典文學和哲學,或稱為古典學科學士學位 (Mods and Greats)。她雖然在古代史的考試中表現不佳,但哲學方面卻非常出色,獲得了一級榮譽學位 (firstc lass degree)。

哲學家女王
哲學家女王
(羅傑. 泰希曼 (Roger Teichmann) 告訴我們,她用「不」來回答以下問題:「你能告訴我們一位羅馬省長的名字嗎?」以及「關於你應該已經研究過的時期,有沒有任何你想要告訴我們的事?」〔答這題時還帶著些許絕望〕而結束了口試)。長達數十年的傑出職業生涯就這樣開始,並對哲學做出開創性的貢獻,而且對她的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許多人也成為著名的哲學家。除了專業的成就外,安斯康姆還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與哲學家丈夫彼得.吉奇 (Peter Geach) 一起撫養了七個孩子。正如她的同事菲利帕.福特所說的,只有具有「強大的心智、意志和身體力量」的女性,才可能達到這些成就。

安斯康姆在形而上學、哲學史、心靈哲學、道德哲學和宗教哲學方面都發表了重要的著作。她最著名的作品《意圖》(Intention,一九五七年)被廣泛譽為現代哲學經典,並被描述為二十世紀行動哲學 (philosophy of action) 的決定性時刻。同樣地,她的文章〈現代道德哲學〉(Modern Moral Philosophy,一九五八年)刺激了當代德行倫理學 (virtue ethics) 的發展。但安斯康姆是以譯者的身分獲得了第一次的認可,因為她在一九五三年出版了維根斯坦 (Wittgenstein)《哲學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的權威性英文版本。

還在研究生時期時,安斯康姆在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遇見了維根斯坦。她參加維根斯坦的講座,成為他最忠誠的一個學生,最後成為親近的朋友。維根斯坦去世時,安斯康姆是他遺囑中指定的三位著作遺產執行人 (literary executors) 之一。她編輯與合編了幾卷維根斯坦的遺作,翻譯了許多文本,並寫了《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簡介》(An Introduction to Wittgenstein's Tractatus,一九五九年)。安斯康姆研究所畢業後,成為牛津薩默維爾學院的研究員,而在職業生涯的後期她終於回到劍橋大學,接替維根斯坦在哲學系的席位 (chair)。

雖然維根斯坦無庸置疑影響了安斯康姆的著作,但他們的關係絕對不是師徒關係,她的著作範圍遠遠超出對維根斯坦作品所發表的評論。此外,維根斯坦對倫理命題的存在持懷疑態度,但安斯康姆大部分的哲學都直接處理第一階 (first-order) 的道德問題。他們在道德哲學和實際政治問題的態度和做法上存有差異,但讓維根斯坦喜愛安斯康姆的部分原因是,她忠於她的思想獨立性。

這種獨立性安斯康姆的作品中顯而易見,而且不僅體現在獨創性上。她不是那種發展出一個特定的理論體系,然後將其應用於各種主題的哲學家。相反的,正如泰希曼所說的,她「極度傾向於根據每個情況的實質內容來處理」。

她大部分的著作都是出於對某些領域現有態度的不滿,以及想要解決被忽視或忽略的重要潛在問題的動力。安斯康姆最尊敬的哲學家不一定是那些她認為獲致正確結論的人,而是那些作品中探討深刻且重要的問題的人。她在〈現代道德哲學〉中談到休謨時說,他只是一個詭辯家,儘管是很聰明的一個,不過在注意他的詭辯時,人們會注意到值得進一步探索的事情。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由於休謨假裝提出的觀點,因此需要去研究這個明顯的立場。」安斯康姆最為讚賞這種開展新主題的方式,並足以讓休謨在她眼中成為一個「非常深刻而偉大的哲學家,儘管他用的是詭辯法」。

思考「意圖」本質,明辨意圖善惡與行為好壞之關係

伊莉莎白.安斯康姆_哲學家女王
伊莉莎白.安斯康姆 (Elizabeth Anscombe),《哲學家女王》,木馬文化授權使用。
雖然安斯康姆的作品經常難以歸類,但她的哲學特色是包羅萬象的企圖心,希望完全解決我們心理和道德本質的基本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哲學難題,她認為分析普通的概念很有幫助,例如我們是如何學到而得到這些概念,以及如果我們是完全不同種類的存有,我們可能會有什麼概念。

她開創性的著作《意圖》透過調查意圖、預測、動機和原因之間的差異性,來處理能動性  (agency) 的本質。一九四五年八月,美國總統杜魯門 (Harry Truman) 決定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安斯康姆對其支持者的行為感到困惑,而後寫下了《意圖》。安斯康姆反對牛津大學授予杜魯門榮譽學位的決定,她的理由是這種攻擊在道德上是令人厭惡的。

然而,杜魯門在當時獲得了廣泛的支持,因為許多人認為,這是為了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艱難決定。如同約翰.霍爾丹 (John Haldane) 所報導的,安斯康姆「得出的結論是,他們未能理解他行為的本質,這促使她寫了《意圖》,她在書中指出,一個人在做一件事(移動他的手)的同時,可能有意在做另一件事(指導人類的死亡)」。

安斯康姆認為,藉由思考如何解釋和證明行為的合理性,最能理解各種有意圖的行為之間的差異。安斯康姆強調以不同概念「描述」這些行動的重要性。例如,想像有一群人雇了一個人,將井裡的水抽到他們的房子裡。但後來發現,另一個想要住在房子裡的人都死掉的人,之前已經對這口井下了毒。在這種情況下,關於這個人所做的事,有幾種真實的描述:他正在將水抽到這個房子裡,賺取工資,用機器發出咔噠聲,還有導致屋內的人死亡。但為了找出他的意圖,我們必須提出正確的問題,也就是「為什麼」的問題。從另一方面來說,「如何」的問題無法確定他的意圖,但可能提供關於普通因果條件的答案,例如,要在手柄上施加向下的壓力才能操作幫浦。

這讓我們可以確定,哪些行為的描述與評估那個男人的意圖有關。因此,雖然他可能確實導致屋內的人死亡,但這並不是他有意的行為。另一方面,如果他發現水被下毒,並且毫不理會地繼續將水抽到屋子裡,那麼即使他沒有傷害他們的直接意圖,也可以說毒死居民是他故意的行為。這個人是故意這麼做的,因為他打算把有毒的水抽到房子裡,而毒死居民是那個行為的可預見後果。但是,某些行為的因果關係要與有意圖的行為區分開來,例如,我為晚餐烹煮肉丸子屬於刻意行為,而這導致我的狗進入廚房。

安斯康姆對理解意圖的本質很感興趣,而這興趣與意圖的本質在我們所做行為的道德評估中的作用,顯然有密切的關係。安斯康姆在〈現代道德哲學〉一文中,針對當代道德哲學家對待意圖的方式,提出了相當嚴厲的批評。她批評維多利亞時期道德哲學家亨利.西季威克 (Henry Sidgwick),因為他認為:人應該被理解為,自願行動的任何可預見後果都算是他的意圖。這種意圖的觀點影響了西季威克的道德論點,即人應該對其自願行為的任何一切可預見的後果負責,無論她是否想要這些後果。安斯康姆認為,西季威克的論點表面上聽起來很有教化作用,但「在這些問題上,是相當糟糕的思想退化的典型特徵」。

安斯康姆指出,西季威克的論點讓我們單憑後果來評估行為的好或壞。然而,這讓人們可以藉由爭論他們並沒有預見這些後果,而為他們惡行最糟糕的實際後果找藉口。安斯康姆和西季威克持不同的看法,她主張:「一個人要為自己惡行的不良後果負責,但好的後果不算他的功勞;相反的,他不必為善行的不良後果負責。」在安斯康姆看來,西季威克的部分錯誤是,否認可預見的後果和預期的後果之間的區別。此外,她建議,在對有意圖的行為做道德責任評估時,必須考慮某些行為的內在善惡。對於西季威克特有的哲學,安斯康姆創造了結果主義 (consequentialism) 一詞,儘管她使用這個詞時帶有嘲諷意味,但結果主義已經成為道德哲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Elizabeth Anscombe (1919–2001)
Elizabeth Anscombe (1919–2001)
安斯康姆在〈現代道德哲學〉中所表達的觀點頗為廣泛,不僅止於反對結果主義,也針對所有當代道德哲學的方法,這些方法依賴於一些我們必須遵守其標準的道德法則。安斯康姆認為,在過去的時代,道德是以宗教法律為基礎,因此引用法律結構是這種時代的延續。然而,如果沒有神聖立法者的概念,對與錯等概念就不再有意義。安斯康姆毫不留情地批評這些觀點,稱彌爾 (Mill) 的效用原則 (principle of utility) 是「愚蠢的」,而康德的自我規範觀念是「荒謬的」。

安斯康姆認為,在我們對人類心理學有充分的了解之前,繼續探索道德哲學是沒有用的。具體來說,我們需要一個哲學基礎來理解,像我們這樣的生物需要什麼才能長得繁榮茁壯。了解促成人類繁榮的因素將更容易理解,在哪些情況下,哪些行為應該被視為是良善的。基於這一點,〈現代道德哲學〉被廣泛解讀為是一種回歸德行倫理學的呼籲,而這肯定也為菲利帕.福特、阿拉斯代爾.麥金泰爾 (Alasdair MacIntyre) 和羅莎琳德.赫斯特豪斯 (Rosalind Hursthouse) 等新亞里斯多德主義學派 (neo-Aristotelians) 將德行倫理學帶回主流哲學創造了條件。

※ 本文為木馬文化授權刊登之書摘,摘自Buxton, R., & Whiting L. (2024).  哲學家女王. pp.173-181

用文學,想像全世界,連結全世界。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